标签:
定制公交北京上海价格管制杂谈 |
公交公司为什么推出“定制公交”
(定制公交与价格管制)
华说
从现在的社会舆论看起来,如今做小孩子似乎太不容易: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两三岁的幼儿已然开始上各式的补习班,学棋琴书画,学奥数,学剑桥牛津英语……,以致于有人在大声疾呼“把童年还给孩子”, 让人恍然想起鲁迅当年的呐喊——“救救孩子”。这样想来,区区在下“余生也早”真是一种幸运,因为在那个年代,小孩子有很多的乐趣,和小伙伴们一起猜谜语,便是其中之一。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一些那时的谜语,譬如说,“两眼如铜铃,四脚圆滚滚,腰间长着嘴,专吃过路人。(打一交通工具)”。谜底不难猜,公共汽车是也。
那个时候,没有地铁,也没有私家车,出行除了步行、骑自行车之外,唯一的选择就是乘坐公共汽车。“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城市道路上,是满大街的私家车;城市的下面,则是密如蛛网的地铁线路。公共汽车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可有可无。实际上,即使是在公共交通领域,公共汽车的地位也远非当年可比。在许多城市,公共汽车正在日益边缘化,其作为公共交通主角的角色,正在或者已经被地铁取代。一个可以直观验证的指标是,倘若像央视记者那样在大马路上逮人就问:“你多久没坐公交车了?”,抓耳挠腮答不上来的想必不少。
不过这些日子,公交车再次吸引了了人们的眼球,因为一种不同于以往形象的公交车出现了。这种“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公交车,名曰“定制公交”。举一个手头的例子罢。9月4日,北京向外公布了首批“定制公交”的3种车型,分别为12米、10米和8米长车型。12米级商务班车为50座旅游版大客车,车身为浅绿色;10米级短前悬商务班车车身红灰相间,车内设26至30个座位;8米级商务班车车为灰蓝黄三色相间,内设29个座位。按照北京公交集团的解释,3款车型将根据不同线路的乘客人数、道路通行条件等投入运营。12米车型将在客流需求较大、道路宽阔的线路运营,10米和8米车型将在道路相对狭窄、客流较少的线路运营。
“高端洋气上档次”主要体现在设施配置上,3种车型均配有冷暖空调、车载Wi-Fi和移动电视。车内还配有视频监控系统、GPS定位和语音对讲系统,能够对车厢内的情况、驾驶员的情况和车辆行驶情况进行全程监控,驾驶员也可通过语音对讲键联系到公交多样化运营服务中心,从而实现对商务班车灵活高效的调度指挥。定制公交保证一人一座,而且座位都是宽版软座,乘坐舒适。
北京公交集团发布的信息说,自9月1日定制公交平台上线招募乘客以来,截至9月4日下午两点,已有近5万人浏览了定制公交平台,1155人次进行了注册,183人报名预订了商务班车。从报名情况看,通州果园至国贸有21人预订,管庄远洋一方至国贸有20人预订,回龙观流星花园三区至中关村有14人预订,这3个方向的商务班车预订人数已经达到车辆座位数的50%,因此下周一将正式开通运营。北京公交集团同时表示,将本着“成熟一条开通一条”的原则,随时根据定制公交平台客流需求调查和招募情况,确定和开通新的商务班车线路。
然而北京公交集团远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在此之前,黄海之滨的青岛已经率先在8月15日推出了两条定制公交线路。定制公交车配备4G无线网络通信设备,车内还安装了广播和影音设备,报纸袋内有多种报纸供乘客免费取阅,并配备了饮水机、大桶矿泉水、纸杯和纸巾等。定制公交收费初定为每人每天12元,按月交费。不仅是青岛,上海也有企业推出了类似的“定制班车”。而继北京之后,西安市公交总公司也计划推出“定制公交”,预计国庆节前将推出第一条定制公交线路,线路为从西安东郊开往西安高新区。
定制公交模式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强烈关注和讨论,不少网民质疑定制公交是否会挤占了公共交通资源。在许多人看来,定制公交也属于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来也会使用公交专用道行驶,而其专属于少数人群使用的特点违背了公共交通的普惠性,公交系统应该将精力用来多开行普通公交线路上。网民“得体酱”说,有的人每天上班车都挤不上,作为公共服务的公司,应该做的是先让坐不上公交的人有车坐,让大家坐公交更舒适。
不出所料,“定制公交”的推出,质疑之声如约而至。核心的反对意见,是认为此举“公交资源为少数人独享”,是公交的“贵族化”。 真是可怜煞,贵族而要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这样的贵族不当也罢。这其实是反刍了数千年的老调子了。那中心思想,无非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而且是向下看齐而不是向上看齐,水往低处流,挤挤挨挨地聚集在洼地里成为一潭死水,于是乎心满意足天下太平。别看是陈词滥调,那势力之大可远在想象之外。一年之前,深圳地铁公司刚放出风声想要设立买双倍票可有座位坐的VIP车厢,即招来了劈头盖脸的谩骂,最终落得个VIP车厢胎死腹中,“道德控”们得胜回朝了事。
没有兴趣在此论调上多费口舌,有趣的问题不在此而在彼:为什么各地公交公司纷纷推出“定制公交”?或者要问,这算什么问题?无利不起早,企业这样当然是为了赚钱!为了赚钱当然是真理,一百之一百的真理。但为什么公交公司要采取这种挣钱方式?倘若为了提高企业收入,在现有公交线路上直接提高票价岂不是更为简单?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乍看之下,想要增加收入,直接提高公交车票价最容易,成本最低。但其实,“世间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往往不是直线”, 对公交公司而言,想要提升企业收入,车票涨价恰恰是最不容易,也是成本最高的方式!原因众所周知,公共汽车的票价是被政府所管制的。
是的,因为公交属于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其价格一直由政府所制定。因为定价在市价之下,各地的公交公司大抵亏损运营,然后由政府补贴。但俗话说得好,“十补九不足”,地公交公司的积极性自然不高,理所当然的结果是,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好不了。这服务质量,“包括但不限于于”车辆的配备、车厢内的清洁状况,乘坐的舒适程度,司售人员的服务态度……这一切,所有乘坐过公交车的人们都心知肚明。
如今横空出世的“定制公交”与之迥然不同。这里有“车载Wi-Fi和移动电视,车内还配有视频监控系统、GPS定位和语音对讲系统。”(北京),这里有“4G无线网络通信设备,车内还安装了广播和影音设备,报纸袋内有多种报纸供乘客免费取阅,并配备了饮水机、大桶矿泉水、纸杯和纸巾等。”(青岛),而且确保“一人一座”,简直是鸟枪换炮,普通公交车岂能与之相提并论哉!自然,一份价钱一分货,那价格也不是一两元的普通公交所能望其项背的——北京的定制公交票价是20公里内每次8元,每增加5公里加3元;青岛则是每人每天12元,按月交费。
很显然,通过定制公交的推出,公交公司巧妙地绕开了政府的价格管制。定制公交的定位,刻意地与普通公交拉开距离,其目的,正是为了摆脱“基本公共服务”的制约,从而能够师出有名,进行市场化运营。而这,也恰恰是公交公司推出“定制公交”的真正意图所在!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管制,就是反管制。通过推出新产品迂回地绕开管制,其实是现实中最为常见的“反管制”方式之一。
或者要问,何以在这个时候各地的公交公司纷纷推出“定制公交”?以愚观之,主要源自两大局限条件的转变。其一是交通格局的变化。随着地铁在各大城市的兴建,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客流的分流导致公交车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导致了其“产能过剩”,为求生存,这些多出来的供给能力必须寻求出路。其二是讯息费用的下降。在各地“定制公交”推出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社会企业在尝试“定制班车”的运行,它们的探索,给了公交公司以示范和启发。
可以预见,倘若先行尝试的“定制公交”没有在舆论压力下被有关部门叫停而半路夭折,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公交公司进行仿效,更多的“定制公交”也因此会行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0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