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打车软件是耶非耶
(2013-04-28 10:37:57)
标签:
嘀嘀打车武汉讯息费用价格管制扰乱市场杂谈 |
分类: 评论 |
叫停打车软件是耶非耶
(打车软件何以风行)
华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也不单单是冠冕的场面话,或者是自我提振的心理暗示,对有商业头脑的人们而言,困难即商机——解决困难的办法,便是赚钱之道。在如今的国内各大城市,“打车难”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易地而皆然。自然,困难所在,即是商机所在。商家敏锐地从中嗅出了商机,于是乎,为破解“打车难”提供解决之道的“打车软件”应运而生了。
在众多的打车软件中,一款名为“嘀嘀打车”的打车软件格外夺人耳目。这款打车软件依托卫星导航和GPS定位,通过语音来传输用车信息。从乘客这面说,需要打车时,在智能手机上打开下载的“嘀嘀打车”, 就可以看到周围5公里内行驶的出租车,对着手机说出所在位置及目的地。在附近5公里范围内的出租车司机就都会听到你的留言,最先抢到单的司机姓名,车牌号和承运公司名会同步显示在你的手机上,接下来,司机会通过电话跟你联络抵达的具体时间和方位。“嘀嘀打车”同时通过内置的百度地图每6秒更新一次出租车的行驶方位,并发送一个“暗号”,方便你与司机“接头”。
“嘀嘀打车”自去年下半年上线以来,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可谓大有势如破竹之势,风头之强劲,一时无二。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广受追捧之后,这款新型打车软件在二三线城市受到了同样的礼遇。譬如说在武汉,短短一个月之内,安装该软件的出租车接近4000台,增长率居全国首位。湖北广播电台的调查报道说,目前武汉“嘀嘀打车”在线注册用户近三万多人,每天的订单量突破两千,平均召车成功率超过80%,远高于48.5%的传统电召成功率。
一个巴掌拍不响。“嘀嘀打车”短时间内在市场上一炮而红,源自其让打车的双方——开车的司机和坐车的乘客“各的其所”。在司机这方面,是收入的增加。“以前每天要跑两百七八十公里,现在两百七八十公里赚的钱跟跑两百四五十公里赚的钱差不多的,跑空率少了。每天增加三四十块钱,一个月增加千把块钱。”这是武汉以为出租车司机的切身感受。而在乘客这方面,是打车的方便。从各个城市的数据来看,叫车每日平均成功率均在70%-80%以上,远高于传统的电话订车。
然而,这个被网友称之为“打车神器”的打车软件,在武汉当地很快遭遇了主管部门的叫停。在4月中旬,的士司机们的电召屏幕上出现了一则通知:“各位驾驶员,按照客管处紧急通知,严禁出租车安装‘嘀嘀打车’软件,凡使用‘嘀嘀打车’软件加价收费的,一经查处按照违反武汉市客运出租车管理条例严查严处,请相互转告。”有意思的是,当这一消息向公众披露之后,相关主管部门却又表示不知情。这是老掉牙的回应了。只要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大抵也心知肚明,因为主管部门的真实意图,在通知中已经表达得明明白白。
武汉客管处的这则通知,这番叫停,其矛头所向,正是“嘀嘀打车”软件上一项颇受争议的特殊功能——加价叫车。该软件设计了一个加价功能,加价金额分为“5元”、“10元”、 “20元”三个档次,乘客可以自行选择。到达目的地之后,加价部分以小费形式付给司机。也就是说,如果你担心司机对你的订单“不感兴趣”,可以选择加价,提高司机抢单的积极性,从而更容易叫到车。
然则这一备受争议的“加价”功能究竟是耶非耶?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解答另一个问题:打车软件何以能够获得司机和乘客的欢迎,其远高于传统电召成功率所为何来?倘若后一个问题弄不清楚,则前一个问题也无从回答,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前置条件,回答了后者也就等于回答了前者。
不难明白,“打车难”的出现,讯息费用的存在是一个原因。所谓的讯息费用,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指信息不对称——出租车司机不知道需要打车的乘客在哪里,而想打车的乘客则找不到出租车。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一方面出租车空驶,另一方面消费者无车可打,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打车难”。打车软件的问世,恰恰是大幅降低了这种讯息费用,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通过对卫星导航和GPS定位以及语音通讯技术的采用和集成,打车软件将乘客的需求信息,直接传递给作为供应者的出租车司机,从而使得供给与需求相遇,最终达成交易。区区在下曾听一位的哥讲过一个例子:在去交班的途中,即使看到有人在路边扬招也不会停下来,宁愿一路空驶。为什么?因为一旦停下来问了,如果发现方向不对拒绝了乘客,就有可能被投诉拒载而受到处罚。如果他知道在路边招手的乘客与其交班的方向一致,他没有理由空载。如今随着打车软件的问世,需求者的信息准确地为其接收到,上述这位的哥的困惑也就随之迎刃而解,更多的出租车因此减少了空驶,更多的乘客坐上了出租车,“打车难”的难度系数自然也为之下降了。
问题是,在降低讯息费用、改变信息不对称这方面,打车软件和传统电招的作用,在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虽然打车软件是乘客与出租车司机直接对话,而传统电招则是假手于第三方传递供求信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显然不足以解释两种叫车方式的成功率会有如此之大的落差。那么,打车软件如此之高的叫车成功率的真正秘诀何在?回答是,正是那议论纷纭的“加价”功能
众所周知,出租车行业定位于“公共交通”,像公交车、地铁一样,是受到政府管制的,虽然管制的程度没有后两者厉害。因此,出租车的运营价格,并不是随行就市,而是由政府制定的。经济学称之为“价格管制”。当需求变动,早晚交通高峰来临,需求大盛之际,市价必然会大幅上升。但因为价格被管制在政府定价水平上,出租车司机不能随意调价,此时的价格,就在市场均衡价格之下。价格被管制于市价之下,作为供应者会如何应对?其第一反应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停止向市场供应!前一段时间,北京的哥高峰期躲活儿,上万辆出租车选择集体趴窝的一事被披露于众,一时间满城风雨议论不断。道理其实浅显的很,不过是价格被管制于市价之后停止供应的生动一例。
打车软件上设计的“加价”功能,由此观之,其意图明显不过:就是借此暗度陈仓,绕开价格管制!将加价的部分,以“小费”形式支付,加上出租车计价器上显示的价格,无非是向市场价格逼近和看齐的一种手段而已。当然,成效也是显著的。那高达80%成功率便是一个证明。湖北广播电台一位记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一个证明——记者在下班高峰时段体验了这款软件,先是选择不加价,等了10分钟,没有司机接单,随后选择加价20元,5分钟后,成功约到一辆出租车。“人叫人不来,钱叫人准来。”这活泼泼的俗语,说得多么透彻!没有任何悬念,如果“嘀嘀打车”最终的政府部门的压力下取消“加价”功能,那么,其成功率将会急速下降,直至于传统电召持平。
打车软件的风行,让政府相关部门为之不爽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打车软件动了它的奶酪。分而言之,这奶酪分两个层面:一是打车软件的出现,给了传统电招以强大的压力,蚕食了传统电招的市场份额,而传统电招正是相关部门的领地;二是“加价”功能的设置,绕开了“价格管制”,相当于架空了政府主管部门的管制权力!
自然,这样的理由,是上不了台面的。最冠冕的指控,“扰乱市场”当然是首选。这是一以贯之的。尽管无数的事实一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真正“扰乱市场”的,不是那看不见的“无形之手”,而是闲不住的“有形之手”。
201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