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趴活”的制度变迁
(2013-01-12 14:59:28)
标签:
出租车管理费制度变迁租值消散杂谈 |
分类: 评论 |
华说
真实世界之千姿百态,不是坐在书斋和办公室里所能凭空想象的。
在搜集相关材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报道。事件的发生地是位于辽宁省中部的鞍山市千山区。当地的《千山晚报》报道说, 每到夜晚时分,在宾馆、饭店、KTV等消费场所门口,都会出现“趴活”的出租车。然而,这里的出租车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在一些人气旺盛的消费场所,不是所有的出租车都可以“趴活”的。在这里“趴活”的出租车,必须每月向商家一定的费用,用于购买“趴活”的车位,目前价位在50元到500元不等。譬如说,铁东的一家高档KTV,有20个趴活车位,的哥想要获得一个“趴活”车位,必须每月需要缴纳500元。而另一处人气火爆的综合经营场所,综合了饭店、KTV、影院等,晚上的活非常好,那里的“趴活”车位只有30个,时下的行情是每个车位每月费用300元。当然,其他出租车想在这里等活是不允许的,商家的保安或管理人员会请其离开。
这一格局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报道说,以前出租车在商家门前“趴活”都是免费的,谁的车来得早就排在前面,但时常出现插队、并排等现象,而且在“趴活”时经常发生争执。渐渐地,有的商家以“加强管理”的名义,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管理费。最近几年则演变成为了一次性放号,然后按号每月收取固定费用的方式。
成效是明显的:出租车司机的排活顺序良好,需要打车的乘客出门直接就可以打到。“趴活”不用费油空车跑,有固定位置的出租车司机每月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在扣除每月缴纳的费用之外,还可以多赚几百块;各个商家每月收取的费用完全可以承担用于保安或者维护人员的薪资,而且每月还有结余。一言以蔽之,乘客、出租车司机、商家三方得益。
出租车在人员密集场所“趴活”,这一现象司空见惯随处可见,当然无甚稀奇。但千山的出租车“趴活”,确有其独特、精彩之处。出租车司机与商家之间自发达成的“管理费”合约安排,以及这一合约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案例,以此观照制度之变迁。事例虽小,而所关甚大也。
商家门前的“趴活”车位,没有疑问,其产权为商家所有。然而,当初放任不管之时,这一地带实际上成为了一块“公有地”,上演了一出“公有地悲剧”——在此“趴活”的出租车互相插队、并排,为争夺顾客而争执乃至动手打架。这是说,公有地的悲剧,不限于那些无主的公地,在法律上有着明确所有权的私用物品,如果在资源使用以及收入上没有清楚的界定,也会有无主的公有地效应。因此,从经济学上说,私有产权,物品所有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权、收入权以及转让权。将“趴活”车位编号出卖,“趴活”的使用权、收入权以及转让权——拿到号的出租车司机可以将号位私下转让给别人,清楚地界定给了掏钱购买车位号的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获得了在此“趴活”的资格和权利,公有地悲剧随之消失,不再是无序的争夺,而是有序地排队等候。这是产权的清楚界定带来的效果。
然则为什么商家最初不标价出售“趴活”权利?除去讯息费用不论,权利的界定和保障是有费用的,而且费用不低。如今人来人往的这些消费场所,当初开张的时候,生意不是那么红火。往来的人员不多,出租车在此“趴活”的价值自然也不高,即使商家想要标价出售,出租车司机也未必肯买账。此其一。其二,收了“管理费”,商家必须为缴费的出租车司机提供一项服务:驱赶没有缴费的出租车在此“趴活”。这显然需要增加人手。如果收取的费用不够高,不足以支付增加保安或管理人员的薪水,商家自然也就没有兴趣。
但是,当生意越来越好,进进出出的人员越来越多,对出租车司机而言,在此“趴活”的价值大幅地地上升了,如果扣除缴费的费用之后依然有钱可赚,购买在此“趴活”的权利自然是值得的。而从商家的角度看,这一方面意味着“趴活”车位的租值快速提升了,另一方面随着前来消费的人群的增长,出租车司机在门口争吵、抢客,无疑会影响商家的声誉,因此放任不管的代价上升了,这也意味着改变这一现状的成本下降了。两者合并,最终促使了商家门口的“趴活”权利安排的转变:从最初随机的先来后到,到如今采用“价高者得”的价格准则。这是一种制度安排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一种合约形式的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权利的界定和保障费用上升了,但租值消散下降了。后者的下降超过了前者的增加,因而从整体来看,社会利益是增加了——乘客、出租车司机、商家三方得益。
不言而喻,如今商家向出租车司机收取“管理费”的制度安排,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市场。市场这一制度的采用,将各个消费场所的“趴活”租值一一清楚地呈现了出来——“目前价位在50元到500元不等。”,而且商家门前井然有序,需要打车的乘客出门直接就可以打到。这一局面,是先前免费,但时常出现插队、并排,经常发生争执的制度安排下所没有的。何者对社会整体有益,可谓一目了然。市场制度为什么值得追求?这就是原因之一:它把人们的精力,引导到创造更多的财富上去,而不是陷入无谓的内耗与争吵。
20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