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分账之争:片商为什么会胜院线?
(2012-11-27 10:23:46)
标签:
电影贺岁档《一九四二》片商院线票房分账杂谈 |
分类: 评论 |
票房分账之争:片商为什么会胜院线?
(票房分账风波)
华说
埋头过日子,猛一抬头,一年的尽头已经清晰可见。触景生情,不免有些感慨:又是一年。不由想起学生时代写作文时常爱引用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少年时有口无心,只爱其词藻华丽,而今终于真正体会到岁月之遽了。
岁末时节,电影市场照例渐渐地热闹起来,因为所谓的“贺岁档”到了。每逢这个时候,各类影片便会密集上映,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无他,这是一年之中的市场旺季,无论是对片商还是对影院而言,都是 “兵家必争之地”,即便不指望能够赚一个盆满钵满,也希图“多收个三五斗”。也因为如此,此时市场竞争之激烈程度,也往往为一年之最。
“贺岁档”从来不缺少故事,今年也不例外。“贺岁档”尚未掀开盖头,众多的影片尚未上映,但行内的片商与院线之间名曰“分账之争”的“大片”已经提前公映,让人们率先一饱眼福,算是“贺岁档”的一个暖场。这一大片的情节梗概是这样的:11月15日,由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大发行公司联合盖章落款的一则《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通知》送达至各大院线。《通知》说,一方面近年来国产影片的制作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大量新的制片技术的应用和人工费用的成倍提高,影片的制作成本也在成倍上涨。因此,“为了逐步理顺制片、发行、放映环节的经济关系”,五家公司经协商达成共识,自2012年贺岁档上映的《1942》、《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师》、《十二生肖》、《血滴子》、《泰囧》、《笑过2012》、《秘密花园》开始,五家公司发行国产影片所签署的《国产影片票房分账发行放映合同》中,发行方与院线的票房分账比例将不低于45%︰55%。并明确表示,“此次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调整,建议从影院的分成中解决。”
院线的反应,是强烈的,也是激烈的。继在两天后的联合会议上斥责发行方“不懂规矩、不懂历史、不合情理、不掌握时机、不懂政治、不懂方法、不讲情义、见利忘义”之外,11月19日晚,万达、广州金逸珠江、新影联、广东大地、上海大光明等13家院线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对《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通知》的意见”。《意见》表示,各院线及影院自行投资进行影厅数字化改造的同时,还承受着房租、人工、经营等成本持续提升,以及节省发行方洗印拷贝费用等问题,但影院从未因这些问题向发行方提出过任何要求,“这都是顾全大局的表现”。并强调指出,在目前影院和院线发展较为困难的时期,突然进行分账比例的上调,将对电影终端行业“造成致命的伤害”。“如果发行方坚持,将有可能造成影院大规模拒绝放映的严重后果”。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片商与院线之间的你来我往,言辞火爆,情节紧凑,到目前为止,确乎是一部“精彩”的大片。然则片商与院线的票房分账之争究竟将走向何方?言表上态度强硬的双方,谁将做出让步,而谁将达成己之所愿?愚以为,在当下这场分账之争中,不同影片因为实力因素结果会有分化,分成比例或高或低,不过从未来的发展看,片商分账比例的提升将会是一个趋势。为何?且听区区在下慢慢道来。
片商宣称“为理顺制片、发行、放映环节的经济关系”也罢,院线批判片商态度生硬,“不懂规矩、不懂历史、不讲情义”也罢,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意气之争不足与言。但是,片商反复强调的“大量新的制片技术的应用和人工费用的成倍提高,影片的制作成本也在成倍上涨”,无疑是事实,而院线所一一细数之 “进行影厅数字化改造的同时,还承受着房租、人工、经营等成本持续提升,以及节省发行方洗印拷贝费用等问题”,无疑也是事实。这是说,片商与院线都承受着成本上涨压力,但双方都担心票价上涨会导致消费者流失。因此这一面,片商想通过提高行业内部的分成比例来转嫁成本;那一面,对于这一意图和行为,院线的本能反应,除了反对还是反对。无他,利益攸关也。
在任何一个行业,生产商与渠道商大抵都是一对“欢喜冤家”,吵吵闹闹实属平常。但一般而言,占据上风的往往是渠道商。君不见,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 “零供”冲突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因为渠道商“欺人太甚”,逼得生产商跳脚,愤而“揭竿而起”,将行业内部的“家丑”外扬于大庭广众。实际上,在电影行业,迄今为止也是渠道商(院线)比生产商(片商)更为强势一些。这一点,从现有的分账比例可看分明。按照当下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惯例,除了5%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外,剩余票房所得中,57%左右归院线和影院,43%归制片方。然而,这一多年铁打不动的分配格局,在这一两年,频频遭遇片商的“挑衅”。新画面的张伟平去年首开其端,一人单挑八大院线,将分账比例提高了2个百分点;今年五大片商步其后尘,向十三大院线发起挑战,要求将分账比例从43%:57%提升至45%︰55%;没有疑问,在未来,这样的“逼宫”好戏还将持续上演。因此,现有分配格局的瓦解,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片商敢于步步进逼?为什么院线的强势不再,应对每每显得被动而慌乱?答曰:时势异耳。人所共知,因为电影市场的火爆,有着敏锐嗅觉的各路资本这些年蜂拥而至。全国电影专资管委会发布的数据说,2012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影院379家,新增银幕1664块,平均算下来,上半年每天新增银幕9块左右。截至上半年的数据,全国银幕总数已接近11000块。放宽视角,2002年全国仅有1500块银幕,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到2012年内地银幕总数轻松突破一万块大关,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其发展速度之块,于此可见一斑,而且这一态势还在继续之中!然而如此之多的投资者进入,如此迅猛的银幕数量增加,对影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影院之间竞争的加剧。竞争的加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与片商的谈判中话语权的削弱。因为面对如此众多的院线和影院,东家不成选西家,片商大有选择余地,力量的天平自然而然地开始向片商倾斜。
然则进入电影市场的资本,难道只流向影院建设而没有选择影片制作么?当然不是。这些新进入的资本,既有进入影片制作发行的,也有投资建设影院的。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两者的“进入门槛”是不一样的,前者比后者的门槛要高,高得多。前者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还需要相应的策划、制作、发行等人才团队,而且面临着内容审查等政策风险,而投资影院相比之下,“技术含量”低得多。从经济学上说,当一个投资者面临着影片制作与影院建设的选择时,影片制作的投资就是建设影院的成本,上马建设影院就是投资影片制作的成本。前者的成本远高于后者,投资自然倾向于选择后者。这就是需求定律。可以观察的现象以及公开发布的电影产业数据,无不印证着这一点:新进入的资本主要流向了影院建设。
问题在这里显明了:随着大量资本的进入,片商和影院面临的竞争都较以往加剧了。但因为资本主要流向了影院建设,影院与影院的之间的竞争,远远强于片商与片商之间的竞争。这一格局的形成,使得片商与影院之间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谈判桌上的话语权逐渐从影院转移至片商。没有疑问,未来片商与影院的分账格局将出现分化:越是大牌的片商,其获得的分成比例将越高;同样,拥有越多影院的院线,会比影院数量少的院线争取到更高的分账比例。但不管怎么样,从整个电影行业而言,在票房分账上,片商获得的分成比例的提升将是大势所趋。
当影院大声指斥片商“不懂规矩、不懂历史”之时,气势汹汹的表象,折射的恰恰是气急败坏之下的内心虚弱。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注定着现有的规定必然会被打破,原先的历史终将被被改写。形势比人强。院线和影院现在所能做的,除了直面这一现实之外,别无选择。
20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