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城复建文物拆除官员政绩制度安排杂谈 |
“古城复建”与文物拆除何以并存
(复古与拆旧)
华说
复建古城与拆除文物,一正一反,看上去似乎势同水火的两件事情,在当下的神州地大地上,却奇怪地“并世而立”着。
不知怎么一来,这个古老国度的众多的地方主事者,这些年来忽然不约而同地“发思古之幽情”了。一项项宏伟的古城“复兴计划”联袂而出,令人目不暇接:这边厢,河南开封市决定将开封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那边厢,甘肃敦煌拟投资30亿元复建敦煌古城,以汉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对历史城市格局、建筑文化、宗教艺术、商贸流通、民族交融、生活和娱乐等进行体验式还原和提升。这边厢,北京宣布启动“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那边厢,苏州宣布将分段、逐步重点恢复、修建苏州“古城墙”。这边厢,河北滦县计划投资50亿元复建滦州古城,占地2000余亩,再现昔日滦州胜景。那边厢,云南昆明投资220亿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已经破土动工,“确保3年时间再造一个古滇国”。这边厢,西夏古城项目在银川市西夏区启动建设。那边厢,占地1平方公里的骊靬古城复建项目在甘肃金昌市开工……公开报道的数据说,国内有不少于30个城市已经或者正准备加入这一古城重建风潮,计划投资的金额少则数亿、多则上百乃至上千亿。
与这轰轰烈烈的“造成”运动一路同行的,是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频频告急。在旧城改造中,山东聊城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原貌化作瓦砾;为了修建一条公路,云南大理拆除了唐代的古城墙;在商品房开发的挖掘机下,江苏镇江13座宋元粮仓遗址被生生地强行拆迁……此外,众多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亦纷纷被“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自然,最终的结果大抵是只见拆除,未见“维修”和“保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一边是大兴土木地“古城复建”,一边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拆除古旧建筑,倘若以文物保护之角度审视之,则其行为荒诞和荒谬得可笑。因为文物的生命与价值,正在于真实和完整。而这真实与完整,不仅在于文物本身,还包括与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和谐。投入巨额资或“重建古城”,或恢复文物的“原貌”,或“异地迁建”之类,只不过是在包装一个“假古董”而已,与真正的文物保护南辕而北辙。但这样的批评,其实是对牛弹琴,而且那责任,不在于牛,而在于弹琴者。因为那所谓的“古城复建”,其心思原本就不在什么文物上——倘若如此,不会有那么多的真文物被拆除,与其探讨什么文物保护之法,责之以“建造假古董、破坏真文物”,是批评者自己过于书呆子气了
“复古”与“拆旧”,表面看上去对立与冲突,就像韩非子笔下那个街头卖矛盾之人,极口夸耀自己的矛与盾而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但实际上,却是相反而相成,更为准确地说,是殊途而同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地方主事者而言,“复古”也罢,“拆旧”也罢,这两把剑的目标,只有一个“沛公”——地方经济发展与个人政绩。换言之,其对“古”也无爱,对“旧”也无恨,之所以要“复古”而“拆旧”,只不过是其实现结果的一种手段,通往目的地的一条途径而已。
集“复古”与“拆旧”于一身的“古城重建”,为众多的地方主事者爱不释手,是并不出人意料的。那原因,一言以蔽之,立竿见影而且一石二鸟也。“古城重建”,必须先拆而后建,一拆一建,一方面直接需要巨大的投资注入,另一方面也有望带动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兴起,从而带动消费。 “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意味着 GDP的增长,意味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止此也,一拆一建,破破烂烂的旧城区也能够在时间内得以迅速改观。无论是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是城市外在形象的“旧貌换新颜”,对当政者而言,都是其政绩簿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带来的,不仅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自我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仕途竞争中的砝码。
问题在于,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官员,都希望能够一展自己的才能,以此赢得民众的口碑,获得升迁的机会,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何以中国的官员能够迅速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践,而别国的官员却不能?为什么 “大拆大建” 在中国远为普遍和频繁,而在别国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文物、古建筑却能够保护完好?
若干年,曾经有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真实事件:一位中国市长热情邀请一位美国市长前来访问。美国市长感谢之余表示为难,因为自己所在的机构没有此项花费的预算,而自己也负担不起这笔费用。中国市长豪爽地一拍胸脯,表示此乃小事一桩,此笔费用可由其一体承担。翻出这桩往事,无意于进行是非褒贬,只不过是这一往事,可以从中清楚看出上述问题的端倪所在:人们的行为不同,是因为人们行为背后的制度安排不同。
譬如说罢,修建一条公路,在发达国家如果遇到产权、环保纠纷,一场场官司打下来,足以让业主为之却步,可能十年也未必能够完工。但在中国,产权、环保纠纷一般不会成为实质性的障碍,道路修建会按计划甚至提前完工。这里的关键,是相比于别国,中国的政府部门和官员拥有着强大的权力,掌握着众多的资源。因为掌控着众多的资源,可以直接决断,直接投资建设,又因为政府部门同时又具有强制力,纠纷往往会得到快速处置。
很明显,这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孰优孰劣,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论。但从经济的角度而言,中国的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较低,因而较有效率。当然,这效率也是两方面的,从建设的角度看有效率,从破坏的角度看也有效率。文物保护的现状,即是活生生的一例。
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