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状元的话题(二之二)

(2012-07-15 10:23:43)
标签:

阿苑

新会

游戏规则

胜负

英语高考

杂谈

分类: 评论

状元的话题(二之二)

 

华说

 

阿苑的故事,是我看到的唱衰高考状元职业表现的众多论调和报道中最为有力的一个。无他,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阿苑是2000年英语高考状元。求学期间,阿苑的勤奋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譬如说,在高三时,她从周一到周日都自觉留在学校学习,即便是周日,她依旧是从上午六点半一直在教室里奋战到晚上。“我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还多。” 2000年,她以900分的高考成绩考取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律专业,其中英语高考成绩尤为出色,位居当年广东省第一。

 

大学期间,她依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毕业后,她回家乡找工作。家乡新会是个小地方,法律专业的职位甚少,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竞争激烈,压力也大”,阿苑自认为自己内向、胆小、不善言辞而不堪胜任。几经周折,她才通过家人托关系,去到新会一个小银行做客户经理,月薪只有千把元,当时整个银行员工中只有两名有大学学历,除她外另一位也只是普通大学毕业生。

 

然而客户经理这一工作,需要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这非阿苑之所长:“那工作经常需要出去应酬,老板说,别的同事出去应酬,可以独挡一面,派我去应酬,还要带多一个同事‘护驾’,真是麻烦。”在银行苦熬三年之后,她最终辞职回家。此后,经过几个月的求职,她在一家港资企业谋得了收发英语邮件的差事,这份工作不需要口头交际,只需要书面写英语。不过最近阿苑再次辞职,走上了创业之路,她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开了一间少儿图书店,虽然生意不好,但阿苑自感满意,因为“这么多年来,我最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终于找到自己的方向。”

 

虽然 “阿苑”只是一个化名,但我并不怀疑这一事例的真实性。叫什么并不重要,叫“阿苑”也罢,叫“阿强”也罢,叫“张三李四”也罢,都只是无关紧要的细节,重要的是,无论是在日常的经验还是在理论逻辑上,“阿苑”的出现,都是可能的,并不出人意料之外。

 

相比于“高考状元”的光环,阿苑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是暗淡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落魄”。实际上,阿苑的经历并非个例。很多人想必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诸如毕业十年、二十年的同学聚会上,大家会发现,总会有那么一些读书时候成绩一般甚至很差的同学,在社会上摸爬滚后所取得的成就——或者权力,或者财富,远胜于当年的“学习尖子”,令与会者们感慨唏嘘一番。

 

不难明白,在学校里,像阿苑这样的“学习尖子”,是竞争中优胜者。但踏入社会之后,那些学习成绩一般但如今拥有权势财富者则成为了竞争中的优胜者。于是,一个尖锐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来了:一个学校里的优等生,为什么进入社会后却成为了普通学生乃至“差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优胜者的转换?

 

不排除机缘、运气的成分,就像有人买彩票中了千万乃至上亿的大奖,一下子拔地飞升跻身于富人之列一样。但这显然不是问题的答案。从学校到社会优胜者的转换,问题的关键和枢纽,其实在这里:游戏规则变了,决定胜负的准则变了,优胜者自然随之而变。

 

在学校里尤其是当下中国的学校里,一个学生是否是一个“好学生”,是由考试来判定的。能考出好成绩,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则自然是“差生”。这是说,竞争的胜负准则,是分数。能考出高分的,是竞争中的优胜者,分数低的,竞争中的落败者。因此,虽然阿苑自认为自己内向、胆小、不善言辞,但她能够考出高分,考出广东省2000年英语的最高分,在分数作为竞争的胜负准则的条件下,她自然是一个优胜者。

 

但学校和社会是两个世界。学校向来有“象牙塔”之称谓,无他,因为相比于社会,学校单纯、自由得多。几乎每一个从学校踏入社会的学子开始时都会有或多或少、或强烈或微弱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正是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决定胜负的准则带来的。进入社会后,决定胜负的,不再是考试的成绩,而是工作能力、人际关系以及家庭背景等等。实际上,但凡有社会阅历的人们都知道,在很多时候,工作以及业务能力都不是那么重要,决定胜负的往往是人际关系以及家庭背景等微妙的因素。“考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爸爸”、“别人有背景,我只有背影”之类的嗟叹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岂偶然哉?

 

没有疑问,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这样的胜负准则下,像阿苑这样善于考试但内向、胆小、不善言辞的“书呆子型”的人物,必然会成为竞争中的落败者。而那些善于察言观色,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们则毫无悬念地在竞争中占据上风。虽然他们在求学的时候,考不出像阿苑那样的高分数,但这无碍他们成为社会竞争中的优胜者。因为游戏规则变了,决定胜负的准则变了。

 

结论是明显的。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胜负竞争准则下,不同的人们的会有不同的优胜机会,人们的行为也会因此不同。在按资排辈的单位中,老人会成为优胜者,而以业绩考核为准的单位中,能力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会有更多机会成为优胜者;在价高者得的市场经济中,人们会更倾向于努力挣钱;而以等级分配财富的社会中,人们会热衷于走后门托关系,谋取一官半职。君不见,每一项政策出台,总会引来议论纷纭。无论支持者和反对者打着怎样的冠冕堂皇的旗帜,其实质,说白了,无非是因为在这一政策下,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优胜机会、不同的利益分配罢了。

 

 

2012-7-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