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地沟油不是“技术活”
(2012-01-07 09:13:05)
标签:
地沟油餐饮企业生物柴油回收利用杂谈 |
分类: 评论 |
整治地沟油不是“技术活”
华说
民以食为天。吃,是生存的基本前提。国人能吃,善于吃,精于吃,中国的美食驰名天下,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据。不过“此刻现在”,“吃什么”却成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古老国度里的人们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之多的问题食品,以如此之密集的频率前赴后继地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那结果,就是如今的人们,谈论起这一日三餐的入口之物,大抵有“步步惊心”之感。
地沟油,在当下人们闻之色变的问题食品的榜单中,无疑是名列前茅的。
地沟油的存在,久已夫非一日矣。不过先前,一直是以一种“传说”的方式,在人们的嘴边口口相传。但全国范围内接连的大案的破获,不仅证实了那传说的真实性,而且事实所呈现的那炼制现场之不堪入目,产业组织规模之大,流通去向之广,远在人们想象之外。震惊之余,民众呼吁整治地沟油的声浪也一波接着一波。自然,政府部门是有回应的。最新的一则消息说,卫生部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反响热烈。至截止期一共征集到近300种检测方法。相关负责人表示,公众提供的检测方法是否可行,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专家验证。
卫生部门不耻下问,向民间寻求智慧,这姿态和诚意,区区在下是感佩的。然而,此举的成效与意义,其实有限。一则准确识别地沟油是举世公认的技术难题,民间“偏方”是否能够突出重围,是令人怀疑的。二则更为重要的是,从技术着手整治地沟油,其实是力量用错了方向。检测方法不是问题的主要矛盾,而仅仅是次要矛盾。地沟油问题的产生与存在,是现有制度安排下,各色利益人群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换言之,整治地沟油,不是一个“技术活”,而是一个“制度活”。
所谓 “地沟油”,通常而言,是通过下水道排放的餐厨废弃油,包括煎炸老油(在高温下反复煎炸过食品的油脂)、口水油(顾客食用后的、菜肴中残存的油脂)以及泔水油(残存在餐厨垃圾如泔脚中的油脂)等等。不难明白,倘若这些废弃油直接排入下水道,成为“地沟油”,非但污染环境,而且容易造成管道堵塞,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成本。这样看,地沟油的回收利用,其实是一条“正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那肮脏不堪的地沟油,从另一面看,是可资利用的资源。而在实践中,人们以之作为工业原料,生产出肥皂、生物柴油、航空煤油等产品,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和产业。因此,地沟油之害,不在于其回收利用本身。而在于回收利用不得其道——原本应该进入工厂企业成为原料,却被人改头换面生产成“食用油”重新上了人们的餐桌。
然则何以地沟油的回收利用会“误入歧途”?这“歧途”,当然是从其正常的使用性质而言的。从那些身处于地沟油利益链条中的人们看来,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地沟油变身为食用油,是正常不过的选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驱动之下,各个环节人们的行为选择,是地沟油回到餐桌的命门所在。
在地沟油重上餐桌的“产业链”上,大抵存在着两个关键的利益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餐厨废弃油的回收。这个环节的利益双方,一方是餐饮企业,另一方为回收企业。而回收方又存在着两大方面军:一方是拥有资质的环卫作业公司,是正规军;而另一方是没有资质的散兵游勇,是游击队。环卫作业公司在回收餐厨废弃油的时候,餐饮企业必须向其一定的缴纳处理费用;而那些马路游击队呢,非但不向餐饮企业伸手要钱,反而会自己掏钱“购买”。一方是“要钱”,一方是“给钱”,如是之情形下,餐饮企业将何去何从,不言自明。在各大城市上演的所谓地沟油回收“正规军不敌游击队”的现实,是势所必至的。
当这些废弃油回收之后,立刻迎来了第二个利益环节。在这个环节,同样分为两方:一方是回收者;另一方是以地沟油作为工业原料,生产肥皂、生物柴油以及航空煤油等产品的正规环保企业,以及将地沟油加工成“食用油”的非法企业。手边的例子说,因为生物柴油的市场价约7000元/吨,环保企业能够开出的最高收购地沟油的价格是5000元/吨;而因为食用油的市场价格在10000元/吨,这些非法加工者开出的收购地沟油价格在6000元/吨。此时此刻,这些手中握有地沟油的回收者会将其卖给谁?还用说么,当然是后者!
由是观之,整治地沟油的关键,其实并不依赖于检测技术的发明,而在于利益的调整和理顺。在网上检索,可以看到很多文章介绍了国外整治地沟的经验教训。譬如说,在日本,专业的废油回收公司以每升1.5日元(也有免费回收)的价格,从餐饮企业回收废油。回收来的油,经过提炼后,变成了生物柴油,再以每升88日元的价格卖给政府。在政府给出每升88日元的价格中,除去28日元的成本,回收公司可从每升地沟油中赚取近60日元的利润。在如此丰厚的利润面前,回收者没有理由再将废油销售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又譬如说,在德国,开餐馆必须购置油水分离的设备。同时,餐馆必须与政府签订“泔水回收合同”。详细规定了泔水由哪家企业回收、何时回收、回收后由谁加工等,并且与每年的年检挂钩等等。其实呢,这一切从本质上说,就是在利益格局上做文章,而不纠结于技术检测之类的细节问题。
只有理顺利益链条,地沟油变身食用油的一幕才会最终绝迹。否则,即便拥有N多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地沟油照样会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是的,只有通过合宜的制度安排,从利益着手改变人们的行为,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