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人抢萝卜”: “萝卜哥”亏了么?

(2011-12-02 13:24:33)
标签:

万人抢萝卜

成本

收益

乌合之众

杂谈

分类: 评论

“万人抢萝卜”: “萝卜哥”亏了么?

(“万人抢萝卜”的经济分析)

 

华说

 

一场发生于中原大地的抢萝卜风波,招来了全国的围观。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被网民称之为“萝卜哥”的韩红刚是一名河南安阳滑县的菜农。他在郑州市花园口游览区黄河大堤附近承包了80亩黄河滩地,其中60亩地栽种萝卜。今年萝卜丰收了,“萝卜哥”却发了愁:收购商给出的价格每斤仅四五分钱,连本都不够。和家人的一番合计之后,韩红刚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新奇的决定:60亩地的萝卜赠送给市民食用,有意愿的市民可以免费前来采收。

 

“免费送萝卜”引来了空前的反响。消息在报纸上甫一发布,拔萝卜大军蜂拥而至,蔚为壮观:“第一天估计最少有两三千人,第二天也有个几千人吧,第三天,到处停的都是车,满地都是人,看都看不过来。”韩红刚也因此经历了人生中的惊魂一刻: “人太多了,三五个人也控制不了那个局面,辣椒啊菠菜啊香菜啊顺带着弄得一片狼藉,红薯至少损失个三四万斤,还有那个辣椒最少有200多捆吧,菠菜被采走的也有三分之一还要多。”

 

一石激起千层浪。万人争抢萝卜的一幕,引发了社会如潮的批评。看看网上网下,谴责声一片,无一例外地指责参与者道德的缺失。这是不难想象的。因为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一向喜欢以道德为衡量一切的准绳,盛产以褒贬为己任的道德家。遍观这些年来的社会热点事件,满世界都是他们的身影。但此类的道德狂欢,大抵高调而空洞,“迂阔而不知事情”:倘若人人诚实守信、道德高尚,则人类社会根本需要繁密的法律体系,也不需要公检法之类的机构的存在。可惜的很,真实世界不是道德家所想象的那样美好。

 

免费送萝卜引发的万人争抢事件,其实是一个有趣的经济话题。因为在当事双方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事分双方。先说“萝卜哥”。乍看之下,一个菜农,辛辛苦苦种了一季的萝卜,却要“免费送人”,似乎有些“感人”。但其实呢,那最初的出发点,却也并非是为了做好事,而是经济核算之后的理性选择。因为在收购价每斤仅有四五分钱的情况下,“如果找人去地里拨萝卜,再装装,然后再送到蔬菜批发市场,算下来一车萝卜要赔100多块钱。”因此,免费送人的决策,一方面可以收获好名声——非金钱收入;另一方面,也省下了雇人采摘的人工成本。两厢比较,自然“免费送萝卜”决策为优,其被选择和实施是合宜的。

 

但免费免费送萝卜引发万人争抢,并最终殃及红薯、菠菜以及辣椒等等,显然出乎了“萝卜哥”的意料。这是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说讯息费用的存在,“萝卜哥”韩红刚对萝卜价值的判断,以及人们对免费萝卜的需求预测出现了失误,连带着,由于这种判断与预测的失误,导致了如何维护秩序这种制度安排的缺失,最终蒙受了红薯、菠菜以及辣椒等等损失。这如同一个企业决策失误导致亏损是一个道理。对“萝卜哥”而言,只能愿赌服输。没有疑问,经过了此番 “交学费”的经历,韩红刚在今后进行此类决策时,必然会考虑得更为周到一些。但即便如此,韩红刚心里依然有一笔明白账:“虽然这次送萝卜让红薯受些损失,但要比起自己去卖萝卜,可能会少赔一些。”

 

实际上,有着生意头脑的“萝卜哥”是精明的。报道说,他利用“免费送萝卜”带来的人气,见机卖起了红薯,三天下来卖红薯一项收入了近5000元。不止此也,“免费送萝卜”收益还在继续。随着“万人抢萝卜”事件的披露,越来越多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而最新的消息说,已经有人帮助“萝卜哥”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内设立爱心摊位,直销他的红薯。因此“免费送萝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糟糕,整体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和买卖。

 

而事件另一方——拔萝卜大军中的人们,何以会表现得同平时判若两人?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描述过这种现象,并以“群体心理”解释之。认为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性等过激行动。“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

 

经济学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答案也不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局限条件变了,人们的行为随之改变。几千人蜂拥在一起,只有三五个人一旁劝说,监管几乎等于没有。人多势众,“偷菜”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幅度下降了;即使被发现了,也只是劝说而已,大不了就放下了,不可能被惩罚;而且因为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即使被发现也不会被宣扬出去,于个人面子有损……总而言之,与平时相比,此刻“偷菜”行为付出的代价大幅度地降低,其发生的概率也因此大幅度地提升了。这就是需求定律。这个答案,也回答了人们屡屡提及的困惑:为什么同一个人,在真实世界里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判若两人?!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他人是容易的,也是时髦的。但倘若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和逻辑,终究是一堆空洞的说教,于事无补。不幸的是,从这些年的舆论来看,此风却有越演越烈之势。这是不足为训的。余以为。

 

 

201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