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讯息费用看“跌倒干预指南”
(2011-09-13 09:52:21)
标签:
跌倒干预指南“彭宇案”讯息费用杂谈 |
分类: 评论 |
从讯息费用看“跌倒干预指南”
华说
“老吾老及人之老。”说起来,尊敬老人爱护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看到一位老人在路上跌到,于情于理,一个人不能也无法袖手旁观。然而在当下的中国,这个极为简单的动作,却转化为一个哈姆雷特式的终极难题:扶,还是不扶?
在人们为之百般纠结之际,卫生部对外发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在这份指南中,对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给出了技术上的答案: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大而言之,分为两类:其一是倘若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其二,倘若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要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进一步处理;查看有无提示骨折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查询有无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损害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老人缓慢起立,坐、卧休息并观察,确认无碍后方可离开;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休息……。
不难想象这一指南引发的社会反响。看看网上网下的议论,主流的意见,大抵是调侃、嘲讽、否定者居多。但以愚观之,这其实是强人所难了。因为很明显,卫生部的这份指南,所要回答的,是一个“怎么扶”的问题。也就是说,这里首先已经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发现老年人跌倒时,我们应该搀扶。在这个前提之下,这份指南从医学的专业角度,给人们予以急救知识与技术的普及,以利于更好地搀扶与施救。作为卫生主管部门,其所能做的,大抵也只能如此。此外更多的要求,则非其所能,也过于苛求了。
然而人们激烈的反应,也并非无因。说白了,这是借“指南”之酒杯,浇心中的块垒。“块垒”者何?正是“指南”之前提和基础:扶,还是不扶?显而易见,人们所纠结的这个问题的力点,不在于医学技术层面,而在于道德与法律层面。
按理说,作为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又一向自诩为“礼仪之邦”,这实在不应成为一个问题。不过事实着实令人难堪:就在不久前,武汉一位88岁的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众却无一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于是乎愤激的论者慷慨激昂地指出,此乃近年来“彭宇案”频频发生的直接恶果。个人之见,这自然是一个因素,但倘若尽归于此,则未免过于简单而轻率。因为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是,在“彭宇案”发生之前,“看客”现象与事件也并不鲜见。
但不管如何,“彭宇案”的发生,是造成当下的人们纠结于“扶,还是不扶?”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彭宇案”,是2006年末发生于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南京小伙彭宇在车站上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搀扶她,随后与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不料后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彭宇是“肇事者”,并上诉至法院。虽然最后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但深感伤害的彭宇直言今后不再做好事。由此,“彭宇案”也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泛指一切做好事却不得好报的事件。
没有疑问,在“扶,还是不扶?”的问题上,“彭宇案”的频繁发生,是一个极大的负面因素。它大幅度地提高了人们“扶”的代价或者说成本,也因此大幅度地提升了“不扶”的可能性,这是需求定律使然。对被救助者进行道德谴责自然是容易的,但从经济学上说,他们的行为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在经济学的眼光下,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自私自利无一例外。倘若欺骗、撒谎、隐瞒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样做。这就是“经济人”的特点,无论是被救助者还救助者,都是如此。因此,当只有被救助者还救助者互相对质,而且各执一词之时,外人往往难以判断:是被救助者反咬一口敲诈救助者?还是施救者为逃避责任假充好人?“经济人”说,两者皆有可能。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的关键,其实是一个讯息费用问题。举一例罢,也是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南通汽运集团驾驶员殷红彬在路上看到一名年迈的老人倒地受伤,于是将车停稳后,下车将老人扶起。不料竟被人误认为是肇事者。巧合的是,殷红彬驾驶的大客车装有监控视频,将整个救人过程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这份监控录像的存在,清楚地向外界呈现了完整的信息,从而使人们能够轻易地据此判定事情的是非曲折,没有委屈了一个做好事的人。倘若没有这份监控录像呢?可以肯定,这将是又一起 “彭宇案”。
由此可见,在“扶,还是不扶?”的论争上,人们纠缠于道德层面的好与坏,以及法律层面的公与不公,其判定的基础,正是基于不同的信息。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说因为信息费用的存在,使得不同的人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莫衷一是。倘若事实信息清楚明白,则好与坏,公与不公自然黑白分明,不会有什么纷争。这样看,要减少“彭宇案”的发生,或者说鼓励人们勇于伸出援助之手,更多地选择“扶”而不是“不扶”,关键是要降低这讯息费用。这讯息费用降低,则意味着人们做好事的成本下降,做好事的人自然也就多。
以这样的一个视角,回头来看卫生部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可以发现,它虽然是一个技术指南,旨在指导人们更科学地进行施救,但其实也从一个方面降低了施救的讯息费用,譬如说,它强调救助者要区分跌到的老人意识是否清楚,不断反复强调“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其实是从一个方面尽可能地减少救助过程信息不对称,也因此降低了施救者卷入“彭宇案”的风险。很显然,这有助于鼓励更多的人们加入“扶”的行列,而不只是围观,只是议论。因为最起码,你可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当然不能指望一份“技术指南”来解决“扶,还是不扶?”的社会难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因素,非“技术”所能破解。但至少,它一方面减少因为施救不当造成的伤害以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另一方面减少了施救者的风险,因而对“扶,还是不扶?”问题是一个正面的影响。在一点上,它远远强过所有的牢骚和冷嘲热讽。
2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