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投档”预示着什么
(2011-08-11 10:40:07)
标签:
高校招生“零投档”供求格局制度安排教育 |
分类: 评论 |
“零投档”预示着什么
华说
“三十年河东,三年年河西。”时间之手变换出来的魔术,大抵远在人们的想象之外,惊异之外,往往不免令人唏嘘。
三十年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考上大学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特别是对寒门子弟而言,考上大学当真是“鲤鱼跳龙门”,意味着摆脱父辈因袭的命运,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生的开始。这是“知识改变命运”最为质朴和直观的诠释。也因为如此,大学,这个改变命运的所在,不管是不是名牌,是人们心目中的殿堂,是莘莘学子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惨烈竞争的目的地。三十年后的今天,提起这一幕,恍如隔世。
2011年的高校招生刚刚尘埃落定。回顾这一季的招生,风波时起,话题不断,可说的甚多。这里要说的,是尴尬的一幕:在今年的高校招生中,“零投档”的消息频繁地见诸报端,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院校,而已然是“易地则皆然”的普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上演着。譬如说,在今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中,有四五十所二本、三本院校的文科或理科专业出现“零投档”,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而类似的现象,也在福建、河南等多地出现。
这一幕的出现,其实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着明确的先兆。在过去的几年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大幅降低录取分数线蔚然成风。这些院校如此放低身段,也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唯有如此,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这一幕,已经明白地显示着生源不足的困境。因此,“按照事态的发展进程”,“零投档”的出现,是顺理成章毫无疑问的事情。有疑问的,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让曾经高高在上的大学殿堂沦落至此?莘莘学子何以从昔日众星捧月般地热烈追求,到如今“弃之如敝履”?无他,“时势异耳”。正如古希腊的哲人所说,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时间的流逝中,不经意间,高校面临的局限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高等院校特别是那些“非著名高校”所处的现实环境,已然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这种从“卖方市场”到 “买方市场”的转换,高等教育供求格局的改变,简而言之,主要源于两个层面的现实变迁。君记否?就在十多年前的1990年代末,国内高校忽然兴起一股“扩招”运动,上至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下至于地方一般院校,无不裹挟其中。这扩招风潮,同时带来了一项副产品——“大学城”,一时在各地勃兴。持续多年的 “扩招”运动,其结果就是国内高等教育的供给大幅增加。不止此也,当此之际,民营高校的兴起,加之港澳台地区的高校以及众多国外高校也纷纷来到内地招生,这使得高等教育的供给进一步增加。而在这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需求却在衰减。最明显的,是生源的绝对数量,也就是所谓的“适龄人口”呈现出下降态势。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单单是从高校与生源的数量对比上看,那供求格局的转变已然清晰可见。此其一。
而高等教育的价值跌落,使得高等教育供求格局的转换加速、加剧。古人有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话虽陈腐,却也有真理在。从经济学看,教育是一项投资,主要是旨在提升人力资本。既然是投资,不能不衡量投入与产出。想当年——扩招之前,大学教育一直“精英教育”,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这个时期,考进大学之后,就成了“公家人”,大学求学期间,不仅不用缴纳学费,而且国家还发放生活补助。家庭和个人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大学毕业之后的收益却大为可观。国家包分配,不用为求职操心;而且因为当时大学生少,“物以稀为贵”,分配的单位大抵是时人所羡慕的国家机关和国有大企业。投入小而产出大,自然追求者众。
然而时移世易,如今读大学,直接意味着一笔不菲的开支。尤其是对农村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而言,那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各类的培训和考证费用等,实在是一笔颇为庞大的投入。但此时的产出和收益,非但没有与投入“同向运动”,反而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呈现出背道而驰的态势:薪水低不说,找工作也不易!众多的学生“毕业即失业”。投入大而收益少,显然意味着大学教育的价值下降了,也意味其代价上升了,上大学的人必然为之减少。这是需求定律。试看这些年来,每年放弃高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迄今,年弃考学生已达百万之众。这是一个“活生生”的铁证!此其二。
这样看,“零投档”的出现是一个必然,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局限条件转变后的一个必然。随着供给的增加与需求的减少,高校与高校的之间竞争将越发激烈。而在这方面,因为拥有历史渊源、声誉、师资力量、科研经费等优势,教育部直属的,以为北大、清华为代表的“著名高等学府”显然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而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 “二本”、“三本”院校则无疑显得弱势,在争取生源的竞争落败,并率先出现“零投档”现象,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其中的一部分院校最终走向破产倒闭,也决非危言耸听,而将被未来的事实所证明。
实际上,那些国内的“著名高等学府”也并非高枕无忧。今年高招期间,多个省份的高考状元舍弃北大、清华而赴香港的大学的消息,成为社会热点的一时之选,引来人们议论纷纭;而复旦大学指责同城另一家大学“挖墙角”事件,一时间也闹得沸沸扬扬;而与此同时,放弃国内高考直接留学国外的学生群体也在日益庞大。这些,都明白地彰显着所谓的“名牌大学”也感受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这其实倒是一件好事。众所周知,当下的中国,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在政府部门管理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雷同而僵化,“千校一面”。与之相适应,高校招生的模式,基本上是不同的高校,按照的不同的等级,划定不同的分数线分层录取。有人戏称为一层一层 “扒皮”的制度安排。颇为形象。不难明白,这其实是一种计划经济式的体制模式。随着竞争的引入和加剧,这种制度安排正在日益的不适应现实的需求。正在兴起和扩张的“自主招生”,其实是正在局部地瓦解着这一制度。而随着大规模的“零投档”现象的出现,这一制度的变革将不可避免,因为维持这制度的代价正越来越高,而改革的制度费用正在降低!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教育阶段的国内高校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这个看似混乱的时期,正是国内高等教育新秩序新格局的孕育阶段。那“零投档”的出现,是这种变革的前奏。
20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