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2011-04-18 11:31:54)
标签:
“农超对接”交易费用杂谈 |
分类: 评论 |
“农超对接”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从交易费用看“农超对接”)
华说
说起来就记得。曾经有一个时期,为了解决市民的“吃菜难”,国内的各大城市轰轰烈烈地搞过一个 “菜篮子”工程。后来市场上的蔬菜日渐丰富,“菜篮子”工程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菜篮子”工程这个名词,也渐渐为人们所遗忘。然而世事轮回,N年之后的现在,人们又重新想到了“菜篮子”。
那大原因,自然是因为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的价格,在这一两年来,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之势接连上涨,未见消停。“民以食为天。”天下不可能有比这更真的真理。如此普遍而且持续的上涨,让身处其间的人们叫苦不迭。作为因应的举措之一,“菜篮子” 工程被重新发掘和启用。自然,时代不同了,“菜篮子”里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在这其中,“农超对接”是政府部门力推的重大项目之一。
顾名思义。农者,农民也,超者,超市也。“农超对接”云者,是说让蔬菜生产者的农民与蔬菜销售终端的超市直接对接,以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而让蔬菜的价格降下来。原则上,这显然是一个“多赢之举”:农户增加了收入;超市在与农贸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了先手;而市民则吃上了便宜、新鲜的蔬菜。然而,从这一两年的推进来看,其推进速度远比人们想象中的缓慢。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叫好不叫座”。
“农超对接”的提出,起于不满于已有的蔬菜流通方式。国内现有的蔬菜流通模式,一般而言,大抵是这样的:一棵蔬菜从田头到餐桌,经过农民、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再到市民多个环节。自然,在这一路的旅途中,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每经过一个流通环节,必然会加价一次。最终,当市民从菜市场上购买蔬菜时候,其支付的价格,相比于田头的价格,少则翻番,多则数倍。这样的一个事实,在物价腾踊的今天,在新闻媒体的不断推波助澜之下,这一流通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而参与其中的商人,自然也逃不过“奸商”的嫌疑。是一贯的老调子了。在可预见的未来,大抵也是不会唱完的。
其实呢,从经济学上看,在当下的局限条件下,现有的蔬菜流通模式必然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制度安排,否则,这种流通模式不会被人们所选择,而且运行如此之久。经济学说,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都在寻求局限下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蔬菜流通的每一环节,必然是运作成本最低的方式,才可能被人们所采用。这是经济逻辑的必然!(可参见本博客中的《从菜价的旅程看“交易费用”》)
这且不谈。回到“农超对接”的话题。上面说到,“农超对接”是一石三鸟,对农民、超市、消费者都有利。然则这样的事情,“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以推进起来磕磕绊绊步履维艰?答案是简单的,因为有交易费用存在。高昂的交易费用,让参与者为之却步。换言之,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不难明白,一个农民种植蔬菜,大抵几亩地或者几十亩地,每天能够收获的蔬菜产量非常有限,而种植的品种也必然是单一的,或者是少数的几种。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其质量也往往参差不齐。而对超市来说,它需要的是大批量、多品种和质量相对整齐划一的商品蔬菜。如果实现“农超对接”,意味着超市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不同的品种和数量比例,一家一家地从农户那里购买,或者每天由农户一家一家地送到超市,分别结算。这个成本之高,足以让超市也为之束手!虽然现在有农业合作社,其规模当然较单个农民要大,但一方面,其产量和品种依然不能满足超市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户种植蔬菜依然是中国蔬菜生产的主流方式。蚂蚁式的蔬菜生产现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此所以“农超对接”不易之一也。
在当下的中国市场,相对于供货商,超市处于强势地位,拥有着 “话语权”,一般而言,都是“朝南坐”的。因此,供货商要将产品放在超市销售,缴纳“进场费”且不论,自己将商品送到超市是“必须的”。这就需要供货商或者配备有自己的物流系统,或者将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这两者都需要相当的资本实力。而从现实来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都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对这些合作社来说,进超市销售大抵“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所以“农超对接”不易之二也。
此外,一般而言,超市对供应商的货款结算,采用银行结算的支付方式,并且有较长的结算周期。本来就是“小本经营”,一个是虽然价格高点但高得有限,结算时间却要拖上一两个月;一个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 在田头进行现金交易的经销商,农民和小型的农业合作社会选择哪一个?当然是后者!此所以“农超对接”不易之三也。
诸如此类的种种局限条件,使得“农超对接”虽然“看上去很美”,在现实中却步履蹒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正是因为其间存在的交易费用,使得这一蔬菜流通模式不容易被接受和采用。或者说,在现有的局限条件下,这一流通模式的确立以及运行的费用过于昂贵,成本太高而未能被人们所选择。
就蔬菜流通而言,新型的“农超对接”模式是一种制度安排,原先的“农民——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市民”模式及其变形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交易费用。倘若有一天,因为局限条件的改变,“农超对接”模式的交易费用急剧下降,新旧模式的转变会变得容易。也就是说,原先的“农民——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市民”模式的就会被“农超对接”取代。不过,区区在下认为,这一天还比较遥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将共存于世,相互竞争。
20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