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之困:价格的缺席
(2011-04-07 18:12:05)
标签:
控烟价格杂谈 |
分类: 评论 |
控烟之困:价格的缺席
华说
假日里,老家的几位亲戚造访寒舍。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于是乎一起前往几处本地有名的景点散散心,算是“尽地主之谊”。亲戚中有一位30多年烟龄的烟民,生性节俭,自己掏钱买烟,无一例外是10元以下的廉价烟。却说这日来到一处景点,忽然犯了烟瘾,一掏口袋,发现忘带了打火机。他见路边有一家便利店,于是前去购买。一会儿回来了,却两手空空。我感到奇怪,因为他常用的一次性打火机在一般小店里都有出售的,遂问为什么?回答是:“太贵了,一只打火机要卖3元钱,在乡下只要5毛钱。算了,等回去再抽。”听闻此语,一行人不由得哈哈大笑。
因为这一生活中的小插曲,想到了当下议论纷纭的中国控烟行动。
多年来一直山重水复的中国控烟工作最近似乎有些峰回路转。先是全面控烟目标纳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接着,卫生部出台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从5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让一些人为之欢欣鼓舞,以为“5年内全面控烟”的目标可以期。但更多的人则不以为然,甚至淡漠:纸上谈兵而已。
这也难怪人们缺乏热情,实在是“事实胜于雄辩”。说起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已经颇有些年头了,但那成绩单上,“大红灯笼高高挂”。2011年 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外发布了一份名为《控烟与中国未来》的报告。报告说,2006~2010年,政府承诺履约(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5年间,控烟效果甚微:烟草流行水平居高不下,总吸烟人数超3亿,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雾。与2002年相比,2010年二手烟暴露水平仅下降0.08%,横跨八九年基本没有变化。不止此也。世界卫生组织在比对各个国家控烟成绩后的数据显示:在无烟环境总的执行情况中,中国排在最后一名,烟税提高排在最后一名,烟草广告禁止也是排在最后。这是说,不管是纵向的国内历史情况比较,还是横向的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中国的控烟工作可以以两个字概括:失败。
失败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譬如说无法可依,迄今为止,国内不仅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全国性法律,连《广告法》和《国家烟草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也并未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又譬如说有法不依,国内的不少城市,已然出台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但公共场所烟雾缭绕的场景一如既往,又譬如说执法不严,在禁烟的地方性法规中,大抵有对个人在公共场所违规吸烟进行处罚的规定,但几乎没有执行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过以愚观之,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价格的缺席。
是的,需求定律说得明白,价格上升,需求量必然下降。因此,要降低烟草的消费,首要的是提高烟草的价格!从这里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控烟行动步履蹒跚甚至原地不动的根本的原因所在。一言以概括之,中国的烟草价格太低了。
中国的烟草价格低不低?手头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前几天看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一条赛场之外的新闻引人注意。有细心的记者发现来自的英国的选手斯蒂芬·李一直拿着一盒中国香烟,于是问他中国香烟怎么样?斯蒂芬·李的回答是:“中国的烟真是物美价廉,让我抽的很开心!”而万宝路香烟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数据更为直观:在中国的售价为2.04美元,南非为2.69美元,新加坡为9.39美元,挪威则是为11.48美元。
区区在下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曾经抽过烟,好奇,觉得“酷”固然是一个方面,另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便宜。一包烟只要几块钱,对于囊中羞涩的学生一族来说,还是能够消费得起。写这篇文字的时候,特地去附近的烟草专卖店看了看价格,10元以下的香烟比比皆是。尤其出乎意料的是,我曾经抽过的本地产的一种烟,十多年前卖7多元一包,现在还是卖7多元一包!这是说,这种香烟的价格,十多年来价格没变。倘若考虑到利息以及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香烟的价格其实是大大的下降了!如何情形下,所谓的控烟岂非是一种奢谈!
然则中国的烟草何以要保持低价?众所周知,国内的烟草生产和经营,实行的是专卖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垄断的行业。不同于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垄断企业不是一个“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价格的制定者”。按照道理,它完全有能力掌控价格,以高价销售烟草产品。它为什么不这样做?答案很简单,因为提高价格,消费者购买数量就会减少,也就是其销售量会下降,从而导致总销售额的下降。而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中国超过3亿的烟民中,大部分人是廉价烟的消费者,就像我那位生性节俭的亲戚,其对烟草产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因为对价格的敏感,.一旦烟草产品价格提高,会使得这些人的消费减少,而烟草公司的总收益会因此下降!
这是有事实为证的。2009年,我国在批发环节加征了5%的从价税。同时,将甲乙两类卷烟产品的烟草税也分别上调至56%和36%。但除了一部分高档香烟的价格提高之外,中低档香烟的价格并没有涨价。对征税带来的成本上升,烟草公司选择了“内部消化”。 烟草公司何以如此“仗义”,不向消费者转嫁成本?无他,因为廉价烟庞大的消费群体,对价格是敏感的。倘若提价,将得不偿失。而这反过来也证明着,价格机制对控烟行动之重要性。是的,这是烟草业的核心要害所在,倘若能够付诸实践,则其对未来的控烟行动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如此浅显的道理,控烟的主事人竟然不知么?答案是,不可能。问题的关键,其实是“知易行难”。在中国,烟草行业一向是利税大户,也是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如是情形下,控烟之路漫漫是在情理之中。毕竟,改革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主事者自身利益的时候。因此,当你知道中国于2007年成立的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领导小组中,组长单位为主管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工信部,而国家烟草专卖局又是成员之一时,控烟今日之困境,早已命中注定了。
2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