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稽的“劣币驱逐良币”——从摊贩拒收欧元看“格雷欣

(2010-07-25 11:46:48)
标签:

经济

劣币

良币

格雷欣定律

青田

财经

分类: 评论

无稽的“劣币驱逐良币”

——从摊贩拒收欧元看“格雷欣定律”

 

华说

 

生性愚钝,对社会之流行常常莫名所以。譬如说,这些年,不知怎地,忽然兴起一股“三国热”。书店里,讲述三国故事的书籍琳琅满目。打开电视,新老版本电视剧里的三国人物在眼前晃荡。尽管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在真实的历史中,曹操是一个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关羽则不过是刚愎自用、脾气暴躁的一介武夫。然而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说起曹操,大抵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不能天下负我”的奸诈阴险形象;而关云长呢,则是一个忠肝义胆的大英雄。

 

这印象的得来,始作俑者,当推《三国演义》,继之以各类戏剧评书的推波助澜。这自然是一种成见。但要消除这种成见,确实非常之烦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观念的改变之难,远在人们的想象之外。被人广泛称引的“劣币驱逐良币”之说,亦是其中的一例。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之说,最早起源于对一种货币现象的描述和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因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又称之为“格雷欣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定律的运用,也逐渐从货币领域扩展至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而为大众所熟知。时至今日,将之奉为圭臬者,可谓众矣。

 

然而这定律究竟怎么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且用实践检验一下罢。

 

这是发生于当下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事件。浙江青田是浙江乃至全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有“中国距离世界最近的县城”之誉。该县近50万人口,而海外华侨就达23万余人,其中96%集中在欧洲,并以西班牙、希腊、意大利为主。也因为如此,“一般青田人身上,都能拿出几张欧元钞票。”欧元可直接在青田的餐馆、咖啡馆用欧元消费,甚至可以在农贸市场买菜。不过,从2009年12月初开始,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一路下跌,从1∶10.3左右,跌至目前的1∶8.35左右,短短半年多时间,贬值幅度已接近20%。随着欧元的加速贬值,人们对欧元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中新社的最新报道说,“在青田城区中心的一家农贸市场,摊主们虽对于当天的欧元价格都了如指掌,但拒绝欧元。在以往欧元消费更加普及的咖啡馆里,收银员如今也不愿再继续接受欧元埋单。”

 

显而易见,在当下的青田,流通着两者货币,一种是欧元,一种是人民币。由于欧元贬值带来的购买力的下降,在人们的眼中,相比于坚挺的人民币,欧元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了“劣币”,而人民币则是一种“良币”。按照“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定律”, 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将只剩下劣币。但事实如此呢?恰恰相反,被驱逐的是“劣币”而非“良币”!浙江青田农贸市场里的摊主们,以他们“拒绝欧元”的行为选择;咖啡馆里的收银员,以他们“不愿再继续接受欧元埋单”的坚决态度,否决了 “格雷欣定律”,证明着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论之虚妄和无稽。

 

农贸市场里的摊主和咖啡馆里的收银员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和各种货币打交道的人们,也会一致地作出如是选择。在世界货币市场上,那些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 从事外贸易的人们,无一例外地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结果是优胜劣败,形成“良币驱逐劣币”之状态。

 

 

不难明白,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因此,“劣币驱逐良币”的存在,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愿意接受“劣币”者不知就里。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存在讯息费用,也就是所谓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形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隐瞒和欺骗。但是,只要有市场,这种信息最终总是会传递出来,为参与其中者所熟知,因此,即便是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也只可能是短期的,或者局部的。从长期来看,“良币驱逐劣币”是一种常态。

 

退一步,即便由于政府等外在强制力量的推行,“劣币”得以发行流通。“劣币”在实际生活之中的运用,必然是在其面值基础上大打折扣。易言之,“劣币”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真实”价值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也就是说,同样一件商品,用“良币”购买和用“劣币”购买,其所支付的数额是不一样的。

 

英谚云:“你可以短期欺骗所有的人,或长期欺骗一小撮人,但不可以长期欺骗所有的人。”隐瞒和欺骗,只能得逞于一时,而不可能一世。因此,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良币驱逐劣币”。 格雷欣先生以为劣币出而良币藏,未免太高估了自己的智商而太低估了别人的智商。

 

2010-7-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