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介市场:为何“免费的”做不过“收费的”
(2010-02-28 10:49:36)
标签:
就业职业中介财经 |
分类: 评论 |
职介市场:为何“免费的”做不过“收费的”
(免费的尴尬)
华说
免费的东西总是受人欢迎的。“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这句活泼泼的民间俗语,颇为经典地刻画了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试看商家举行促销活动之时,总喜欢高举“免费赠送”、“免费品尝”,“免费使用”……之类的免费大旗。推测起来,其效果大抵是不错的,否则商家何以乐此不疲,将“免费“进行到底?也正因为如此,大凡一项政策,一个举措,一件事情,倘若是免费的,大抵赞成者一片,倘若是收费的,反对者居多。固其宜也。
现在这个时节,正是人才市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候。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在市场上寻寻觅觅,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劳动合同上的“甲方乙方”。对双方而言,找到合适的意中人往往并不容易,而且通常需要借助“红娘”的力量。这就是职业中介。粗略而言,人力资源市场上职业介绍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政府主办的公共职介机构,另一种是私人开办的职业中介公司。前者属于公益性质,是免费的,后者是收费的,以盈利为主要目标。
乍看之下,以人们喜欢“免费”的心理,在免费与收费两种职业中介并存于市场之上时,应该追捧免费中介而冷落收费中介。按照逻辑上的推理,长此以往,市场上应该只有免费中介,而无收费中介的立足之地。而现实恰恰与之相反,市场上的商业性职业中介公司发展得蓬蓬勃勃。插句闲话。每逢春节过后的求职高峰时节,政府部门会大张旗鼓地开展打击“黑职介”的专项行动,然而年复一年,涛声依旧。“黑职介”自然应该打击,但这尴尬的一幕,其实从一个侧面折射着盈利性职业中介的市场需求之盛!然则为何在免费中介存在于市场上时,收费中介的生意依然做得风生水起?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来解剖一只麻雀。
这是一个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案例。在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近郊的一个区,因为毗邻中心城区,发展非常快,工业发达企业林立。可以想象,这里集聚着众多前来打工的农民工。作为服务农民工就业的举措之一,该区几年之前成立一个“外来从业人员就业服务中心”,这是一个专为农民工提供包括职业介绍等服务的市场。在两年前,该区又成立一个“人力资源中介园区”。这是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收编、招安在马路两旁游击队式的职业中介而建设的。园区虽然由政府部门投资兴建,但完全市场化运作。园区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服务场所,上下两层,底楼每间是月租金1000元,二楼每间月租金800元。园区统一收费标准和服务规范。按照规定,入驻该园区的职业中介每介绍一个人成功就业,收取求职者300元,其中园区获得分成10%。职业中介与求职者发生纠纷时,由现场办公的园区管理部门进行裁决。简单而言,这里有两个有形的人力资源市场:一个是公益性的“外来从业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另一个是盈利性的中介园区。那么,两者发展境况如何?结果是非常有趣的对比:用股票市场的话来说,前者是高开低走,后者是低开高走。“服务中心”在热闹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地就呈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态;而中介园区呢,在经历了最初的一段低迷之后,如今经常是人满为患,不仅为本地的企业提供服务,而且辐射至周边的长三角地区。
然则何以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变化?答案并不复杂。农民工前往职业中介那里所为何事?当然是为了工作岗位而去。职业中介那里的工作岗位又从何而来?当然是来自用人单位。在“外来从业人员就业服务中心”这样的公益性职介机构里,员工是公职人员,其收入与其开发的岗位多少、职介成功率的高低并无关联,做多做少一个样。而盈利性职业中介公司里的工作人员则不同,其收入与岗位的开发、介绍的成功与否直接挂钩。只有当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岗位成功匹配,他才能够从农民工与用人单位那里收取费用。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状况下,谁会获得用人单位提供的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岗位?谁又会积极地把握市场上供求双方的敏感需求,从而提高职介成功率?对农民工来说,交给中介的费用是一种成本。但是,只要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未来的收入减去这种成本,大于到免费中介那里获得的工作岗位的收入,那么,选择到收费中介是理性。同样,对用人单位而言,如果介绍来的农民工的素质,收费中介高于免费中介,则这笔费用的支出是合宜的。因为合适的岗位找到合适的工人相匹配,会给用人单位更大的收益。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让公益性职介机构尴尬的因素,恰恰源于“免费”。因为免费,成本是零,到用人单位后工作感觉不满意,立刻走人。然后接着回到公益性职介机构寻找下一个工作,因为反正是免费。与免费职介相伴而来的人员高流动性,对用人单位而言,影响到其生产组织的安排。而对劳动者本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其实也会或多或少有所不利。最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如何选择,自然是可以想象的。这,都是免费惹得祸!且举例说明其中的道理罢。现在有一个培训班,10个课时。你面临着两种情形:一种是免费的,一种是你自己掏钱交了学费的。哪种情形下你去培训班的次数多?当然是后者!因为如果是免费的,不去上课你不会感觉失去什么。但倘若是交了学费,平均每个课时的费用是学费的十分之一。你少去一次,意味着你所上学的每个课时的费用上升。作为一个理性之人,你当然会选择多去上课。这就是所谓的需求定律了。
公益性职介场所冷清而盈利性职介场所热闹,这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用脚投票”的结果。免费的东西看上去可人,但其实大厢径庭。说到底,哪里什么真正的免费?“免费赠送”,它的价格已经包含在一起捆绑销售的其他商品上了;“免费使用”,但你需要付出你的个人信息……其中的道理,就是那句老话,“一分价钱一分货”。翻成文绉绉的书面语言,叫做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20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