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闲话
(2009-06-06 22:37:14)
标签:
高考大学教育就业杂谈 |
分类: 评论 |
高考闲话
华说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中国读书人一直追求的理想,古今一也。古时候是科举,现在是高考,虽然形式、内容不一,但内在的精神,大抵是一脉相承的。
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节。像往年一样,整个社会进入了“高考时间”:相关交通路线进行管制,考场周边工地一律停工,以及各种“高考经济”按照节点地如约兴起。有关高考的话题,随着时间的临近,也渐渐地多起来了。作为一个当令的热点,成为社会舆论的一时之选,原也在情理之中。检索一下,自然还是以老生常谈为多,但今年也有一个新的话题。那就是高考人数的下降。尤其引发社会关注并议论纷纭的,是今年将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加高考。
寒窗苦读十余载,已经来到高考门前,在本该磨刀霍霍高举“在此一搏”旗帜的时刻,却宣布放弃转身离去,委实让旁观者“连呼看不懂”。于是乎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归纳起来概而言之,是为五类:其一是选择出国留学而弃考;其二是一些学校出于升学率考虑,动员“高考无望”的学生放弃高考;其三是因为大学求学费用高,毕业之后就业难,权衡之下放弃高考;其四是因为自身精神压力过大而弃考;其五是自觉高考无望而弃考打工。
这样的分析,应该是很全面了。然而在这中间,究竟是何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导致高达84万应届毕业生选择“过高考之门而不入”?因为精神不堪重负而放弃高考,这样的学生显然是少之又少;因为急于打工而放弃高考,这样的理由实在很勉强,因为12年都读下来了,还急于一时么?更何况,参加完高考之后照样可以出去打工。退一步,即使有,这样的学生人数也不会太多。而出国留学,以及为了升学率“被自动”放弃高考的现象,并非始于今日,是这些年一直存在着的,并不可能在今年表现得特别突出。实际上,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无疑深刻地影响到了学生及其父母的选择。众多学生选择放弃高考,不仅仅在于“求学费用高”更在于“毕业之后就业难”。换一句话说,对他们来说,大学教育的价值,已经跌落了。以他们面临的局限条件而言,并不值得为之追求。
“人不学,不知义。”在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路人皆知。单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人施以教育,从社会整体来说,可以减少社会的交易费用,从而增加财富的创造。而对个人而言,则是人力资本的提升,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教育就是一项明白无误的投资。既然是着眼于未来的投资,像其他的任何一项投资一样,每一个人都要进行投入产出的理性考量。
先前,大学教育在我国一直是“精英教育”,很少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天之骄子”。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各个大学纷纷开始扩招,大学教育也渐渐从精英走向平民。教育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的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左右,大学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而在从精英到大众的转换过程中,大学教育的产品——大学生的身价也有了根本性的转折。
且粗粗地估算一下罢。在扩招之前的“精英教育”阶段,只要考进大学,求学费用基本上都由国家提供,而且还有生活费补贴。从个人来说,投入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大学毕业后的产出非比寻常。由于当时大学生的稀缺,就业根本不是问题,而且大抵都是“坐办公室的”,为时人所羡慕。试放眼当前社会的各种层面,都有他们占据要津的身影。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迈向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个人的投入急剧增加。我国高校当前的最低学费标准是5000元/年,这一标准是农村居民纯收入(2008年为4761元)105%。如果加上生活费、住宿费、教材费、交通费,以及在学校中参加各种培训、考证的费用,其费用卓然可观。而与此同时,大学毕业之后的产出却急转直下。众多的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发现面临的不仅仅是薪水低的问题,而是一职难求。试到人才市场看看,那如潮的人流直观地显示着就业的困境。
时移势易。从当年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相对供过于求,反映于人才市场上,是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工资水平的下降。因此,每一个应届毕业生及其家庭面临着现实的选择:或者考上大学,接下来是明白的4年大学教育投入以及4年之后未知的就业状况,成本是4年的求学费用加上弃学打工的收入;或者放弃求学机会直接外出打工,获得的是明确的打工收入,成本是4年的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未来可能的高收入。很难权衡两种选择的高下,不仅是因为两种选择充满了不确定性,更在于每个人都身处不同的生活环境,面临着不同的局限条件。但如果我们相信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每个人都会争取局限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必须承认,选择参加高考的学生是正确的,选择放弃高考的学生同样是正确的。
84万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以愚之见,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以往,我们常常忧虑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声呼吁“成才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但那效果也渺然。因为现实明摆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更丰厚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生活质量。但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这样的优势逐步退去。在如今的人才市场上,在普通大学生工资水平下降的同时,技能性人才的薪资水平则在不断上涨。人才市场的这些价格信息提供了足够的激励:人们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获取更高的收入。形势比人强。市场上的价格信息的对人的引导,其力量远大于人们的说教。因此,高考人数的下降,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