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免费与白眼

(2007-11-16 19:12:26)
标签:

时事评论

分类: 评论
 

老人、免费与白眼

 

华说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咏叹调,是中国社会一贯的经典曲目。自古以来一向如此。翻翻历史书,大抵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在这样不满,这样感慨。而引发其感叹的,其实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那点事”。譬如说“孝道”,对父母的孝顺,对老人的尊重,就是这一咏叹调反复唱咏的永恒主题。

 

“老吾老及人之老”,是古人的明训。其核心,正是推己及人,从人心出发。不过倘若真要将这“老吾老及人之老”落到实处,仅仅系于人之道德品德其实是不可靠的。那穿越历史连绵不绝的感叹就是明证。而时下申城一项针对老人的惠民政策所遭遇的尴尬境地,正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一项制度的安排不当,会怎样地影响到世道人心。而要将所谓的“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制度远比人心更值得期待和依靠。

 

正是重阳佳节。为降低老年人的出行成本,上海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凡本市70岁以上老年人,只要出示“红色社保卡”,在非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除外),可免费乘坐轨道交通(磁浮线除外)和公交车(机场线、旅游线除外)。节假日期间则实行全天免费乘车。该政策在对外发布的第二天旋即实施,可谓雷厉风行。

 

然而事与愿违。该政策甫一实行,抱怨之声便接踵而至。老人们发现,车费是省了,但付出的精神代价上升了:公交车司售人员的脸色难看了,态度恶劣了。一日乘车途中,笔者亲眼目睹一位老人因为没有随身携带“红色社保卡”,被司售人员百般刁难,出言不逊之外,还要查验身份证件。从本地媒体的跟踪报道来看,这绝非个案,乃是普遍的现象。而在一些途经市郊的公交线路上,原本是招手即停的公共巴士,如今看见老年人招手,非但不停,反而加大油门呼啸而过。“免费乘车,反倒弄出个乘车难来了。”一位读者对媒体如是投诉。

 

何以公交司售人员对老人的态度有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一夜之间,公交司售人员忽然不约而同地“人心不古”了,于是乎车厢内“世风日下”了?虽三岁小儿亦不信矣。“脸难看、话难听”的戏剧性变化,皆因免费乘车之新政而起。因为这一政策对所牵涉的两大群体——70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公交司售人员,有着全然相反的激励,两相作用,遂造成今日之局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政策目标所指的老人群体。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需求定律说得简单而明白。乘车费用降至于零,出行需求必然上升。更何况7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非糖水里泡大的“80后”一代,人事沧桑,历经多次系统性的艰难岁月,对价格的变动尤为敏感。不止一次看见在寒风中和烈日下,白发之人仅仅为了省下一块钱,不愿上已经靠站的2元票价的空调车,而苦苦等待1元票价的非空调车的到来。可以想见,免费乘车的实施,对这一人群会有怎样的正面激励。原本不出门的,现在想出门了;附近的公园,原本是走着去,现在坐上一站路……总而言之,出行量的增加是势所必至的。

 

而对于公交司售人员来说,这一免费政策带来的则是一种负面的激励。老年乘客出行量的增加,他们不但没有从中受益,反而导致自身收入的减少。因为大多数公交公司都实行收入和营业额挂钩的办法,收入直接从营业额中提成;此外还有一些是承包性质的车辆,如来往于市区与郊区票价较高车型较小的专线车;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老人免费乘车都直接影响到司售人员的收入。“老人乘车越多,收入就越少”成为一种必须直面的现实。一位车队负责人向媒体提供的数据,直观地显现着这一问题:自优惠政策实施以来,每辆该路公交车平均每天会搭载50位70岁以上老人,按照最低2元的票价,一辆车一天就少了100元的收入,车队共有46辆车,每天就少了4600元收入。不仅如此,司售人员发现,由于老人相对身体不便,上下车动作较缓慢,使他们在行驶相同里程的情况下,每天要多工作半个小时以上。如本来一辆车需要14小时完成额定工作量,因为老人乘客的增加,现在需要14小时30分才能完成。在如此情形下,指望公交司售人员对老年乘客和颜悦色,确乎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到,非一般芸芸众生所能为之。也正因为如此,“横遭白眼”的待遇,与老年乘客如影随形。

 

问题的症结是显明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谁来买单?当然是政府!政府自身的形象诉求以及这一事情本身的公益性,都表明政府买单责无旁贷。自然,买单可以有多种方式,或者直接发放给70岁以上老人这一受益群体,或者通过补贴政策执行者公交公司和公交司售人员这一间接的方式实现。而无论何种方式,当下车厢内的不和谐气氛,将随着上述措施的实施而消除。

 

这些年,民生问题逐渐为各地政府部门所重视,各类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但政策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发生偏差甚至截然相反,亦时有所闻。可见仅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它更需要决策者审时度势,厘清局限条件的轻重缓急,才不至于让愿望在现实中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而这,绝非将“关注民生”挂在嘴上那样简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