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凭什么我“应该”看电影
这些日子,先是《夜宴》,接着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冷清许久的国产电影市场一时间又热闹起来。你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在如此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下,自然是想进电影院一睹为快的。倘若你提前买好了票,在外面闲逛了一圈回来,到了影城门口时突然发现,电影票不见了,那么你将不得不面临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困境:看,还是不看?不过,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题,他们早有一个标准答案: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应该”继续买票看电影。
翻开经济学教科书,一向就是这样的口吻。在谈到沉没成本(或者说沉淀成本)这一小节时,看电影的例子就跃然纸上。手边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姑引其例罢:“你对看一场新放映的电影的评价是10美元,你用7美元买了一张票。但是在进电影院之前,你丢了票。你应该再买一张吗?或者你应该马上回家并拒绝花14美元看电影?回答是你应该再买一张票。看电影的利益(10美元)仍然大于机会成本(第二张票的7美元)。你为丢了的那张票付出的7美元是沉没成本。覆水难收,不要为此而懊恼。”
走到电影院门口,却发现票子丢了。此刻所能做的选择,实在也只有两种:或者掉头回去,或者再次买票去看电影。如上所述,经济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选择后者——继续买票看电影。因为“当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时,这种成本是沉没成本。一旦成本沉没了,覆水难收,当你作决策的时候,就不应该再考虑沉没成本。”通俗地说,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诚然,这是正确的。然而这只是可能的选择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人选择继续看电影,也有人选择离去。实际上,经济学家也观察到,这两种选择在现实中其实都真实地发生着。所谓的“应该”,便明白地透露着其中的尴尬:说应该,就是因为有“不应该”的现象发生着。于是乎强调,“应该”的是理性的,反之,则是非理性的。呜呼,非要想要离开的人进影院看电影不可,岂非强人所难!
然而,倘若我们明白,不仅是成本的变动,会影响人的行为;收益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人的行为;那么,其间的困境会迎刃而解。以曼昆的例子为例。众所周知,看电影的收益是心理的。到了电影院门口却发现电影票没了,心情为之大坏,原先对电影的评价是10美元,一下子下降到6 美元。此时,你会再花7美元去看这场电影么?显然不会。而如果你是一个影迷,票子丢了对你对电影的评价的影响不大,甚至微乎其微。那么,只要对电影的评价维持在7美元以上,你显然会再次买票以求先睹为快。不言而喻,看和不看,都是理性的。
换个角度看问题。有一个时期,舆论曾经热烈讨论过“现在电影票为什么这么贵”的话题。这个现象现在依然存在。据报道,《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京点映的时候,票价达到了160元。而已经公开放映的《夜宴》的票价,在我所在的城市,初期放映的时候通常是在50元以上。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97元,平均下来一个月1000元左右。票价与收入相比,比重显然不低。对于收入不高的人群而言,丢了一张电影票,意味着其收入的有一个明显可见的减少。而收入的下降,直接减少其对电影的需求,整个需求曲线向左下移动,同样价格下,需求量下降。于是,掉头回家是一个理智的选择。而对于一个高收入的人来说,这点损失对其影响轻微,其需求曲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对他来说,再买一张票看电影是一个合宜的选择。
获取的收益发生变化,影响人的行为;付出的成本发生变动,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是的,这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的关键。或者说,这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但问题是,我们只有在分别认识这硬币的两个面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全面、完整地了解整个硬币。因为存在沉没成本,所以偏于一面,不顾真实发生的事实,要求消费者 “应该”继续买票看电影,削足适履是也。而对于有着“研究人的行为”之称的经济学家而言,不从事实出发,而满口“应该”如何如何,以愚之见,实在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