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尘·情归 |
我多么希望我们化身蝴蝶,只活三个短暂夏日也好,与你一起,这三日赐予我的幸福,远胜于五十个平凡的年头。
--------------------------------------------------------------------------------------------------
有风骤然而起,枝叶漫舞,枯了黄了的柳叶儿如雪翩跹,纷至沓来,顷刻,心间荡漾起细柳般的柔软。我将缓行的车子靠边停下,这时,车里刚好播放着林宥嘉唱的《再别康桥》这首歌,这歌在这个档口唱起,实在是应景——深冬、夕阳、小河、杨柳、落叶、拱桥,于是情不自禁地就会想起诗人和爱情。
不过,我想的诗人不是歌中唱的那个徐志摩,却是18世纪初英国古典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一部关于济慈的老电影中的一些美丽片断,一个诗人的绝美爱情,在这柳叶纷飞的黄昏一幕幕重现,那部老电影叫《明亮的星》。
我没见过这般忧郁的诗人。济慈,这个由英国演员本·威史肖扮演,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只着一件蓝灰燕尾服的男人,他有一双干净、忧郁而深邃的眼,这样的眼睛是多么适合一个天才诗人的气质。
在那个同一时期的英国大诗人中,济慈的出生是最卑微的,但是他的才华却超过了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济慈从小父母双亡,弟弟早逝,一直寄人篱下的他虽有满腹诗情才气,但命运始终没有眷顾到他。当他与邻居的女孩芬妮相爱,觉得生命的春天开始来临的时候,却染上了肺痨。芬妮,这个美丽、热情、勇敢、擅长女红的姑娘却不顾一切与他订婚。为了让病情有所好转,济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不得不离开芬妮远赴意大利,最终却病死在异国他乡,那年他才25岁。
芬妮在济慈死后的三年时间里每天都穿着黑色素裙,并在每天太阳要落山之时,她就来到与济慈曾经牵手走过的那片树林里,念着心上人留下的诗信,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许多年后,她虽然再嫁,但她手上那枚济慈为她戴上的戒指始终没摘下来过,济慈写给她的书信,她一直珍藏着,直到离开人世。
整部影片的画面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恬淡、唯美、纯净。高腰长裙、白帘飘飘、鸟鸣蝶舞、春的花田、夏的林径、秋的湖泊、冬的白雪,这些画面带着我走进浓郁的古英伦格调。
影片中的音乐是毫不张扬的,但那一场聚会时的男声合唱团哼唱的曲子,洋溢着浓郁的古典英式浪漫情怀,低音部的深沉,中音部的浑厚,高音部的清亮,没有任何歌词,却让人听着非常享受。
女导演简·坎皮恩在片中几乎是按济慈和芬妮的真实爱情来还原的,片中没有一个激情的镜头,轻轻拥抱、牵手漫步、隔墙传情、倚窗读信,连一个亲吻都像是片中清澈的湖面荡起美丽的涟漪,轻漾即止。这一场爱情干净纯美到让人心也跟着澄静。
济慈跟芬妮相爱后,写下许多不朽的经典诗作和书信,这些作品不时地穿插其中,整部电影充满着诗意象,让人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在济慈第一次无奈离开芬妮时,他们只能通过书信表达各自内心对彼此的爱恋。片中,芬妮跪坐在一大片美丽的蓝铃草中幸福地打开济慈写给她的信:
……我多么希望我们化身蝴蝶,只活三个短暂夏日也好,与你一起,这三日赐予我的幸福,远胜于五十个平凡的年头。
这样的画面美得不似人间。
《灿烂的星》是济慈写的最后一首十四行诗,是为芬妮而写的。影片中,他和芬妮偎依在沙发上,济慈断断续续地为芬妮念了这首杰出的传世之作:
灿烂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像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像面幕,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
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永生,--或昏迷地死去。
这是一首关于爱情、死亡与永恒的诗,诗中的意象——星辰、夜空、大海、白雪和恋人的酥胸让人马上产生无限联想,这诗有着完美的韵律,听起来哀婉伤感,却又荡气回肠。
诗人的性情是无比真挚却又矛盾的,他沉湎爱情却又无法摆脱死神的阴影,他热爱每一个生命却又无法好好把握。在他染上肺结核要远去意大利的时候,芬妮去他的房间看他,无比憔悴的他那双眼更加忧郁和深邃了。他和芬妮躺在床上,面对面蜷起身子,躺成一个“心”形,他们一起憧憬着来年的春天。
济慈说,“就当春天我会回来吧,我们将住到乡下去,打开窗就能看到一些苹果树,远处是连绵的山峦,隐藏在迷雾中,太阳即使高照,我们也要一起入眠……”
芬妮流着泪听他喃喃细语,他们相互抚摸着彼此的脸,济慈说,“抚摸会有记忆。”
济慈知道自己会死,他是多么渴望自己能死在自己爱人的怀里。在1821年2月,这个忧郁孤独的诗人最终死在了异国。当芬妮坐在壁炉旁的沙发上听到噩耗时,她茫然地站起来,走向楼梯,最终无法隐藏悲伤,蹲在楼梯口哭了。她没有嚎啕大哭,但是强忍着的哭泣让她近乎窒息,她无助的像个孩子,只能抚着胸口绝望地叫着“妈妈,妈妈”。这是一种极度悲伤的哭泣,这样的悲泣,我见过,稍不在意,她可能也会让生命随之而去。
演芬妮的艾比·考尼什在这场戏中情感拿捏得非常到位,让人无法不动容。
影片最后是在济慈的那首著名的诗《夜莺颂》的低诵中结束的,背景音乐就是那首没有歌词的男声合唱,那带着古典忧郁的英式男腔,不急不缓,让人沉浸。
……
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
使我猛省到我站脚的地方
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
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
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
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
埋在附近的溪谷中
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
一场凄美短暂的爱情,就这样庋藏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人说:所谓刻骨铭心的爱情,往往都是有缺憾的,并具有悲剧色彩。这话虽不能一概而论,但也不无道理。
一声轻叹实在忍不住落在了铺满落叶的桥边,人世间的悲情沧桑纵然看惯,但还是会在别人的故事里,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伤怀流露。看夕阳在清眉秀骨的柳条间不舍离去,我这踩在落叶上的脚步更变得步步怜惜了。
光阴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翻开,书中的人从初见惊鸿到久别重逢,或循来,或遁去,或相守,有时候,一种短暂何尝不是一种永恒。
而我,于此刻,沐浴着夕阳,水草寂静,青丝迎风,看着身着黑色羽绒服、一条洗得发旧的蓝色牛仔裤的你向我走来,你抬手抚过我被风吹乱的青丝,我真切地感受着抚摸的记忆。
时光穿越夕阳,再次流经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