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万里之外的恋人
文/夜色如茶
明是一个华侨,现居巴黎,经营着一家餐馆。初认识明是在两年前的那个夏天,明刚从巴黎回温,他约朋去唱歌,朋带上了我们几个朋友来到了花样年华。
第一次见到明,就感觉这个男人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忧郁却又是礼貌有加的男人,他起身很绅士地与我们每个人握手表示欢迎。明的个子瘦小单薄,看似四十五六岁,但穿着却是很清爽干净,加上戴着一副小小的眼镜,整个人看起来颇斯文、颇儒雅。
明话语不多,整晚下来,他自己一首歌也没唱,只是不停地喝酒,落寞两个字在他脸上明显地写着,但他即使在醉意中也总是不忘时不时地给我们每个人递上水果,这让我感觉这个人实在太客气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听朋友说起明,才知道原来明婚姻出了状况,与妻子已分居,原因出在他妻子身上,明正考虑是否结束这个婚姻。离婚真的就如打一场艰难的持久战,打到最后,一般都是双方从头伤到脚,那颗滴着血的心随时都会停止跳动一样。我知道了明脸上的忧郁原来是这样写上去的。
第二次见到明已是在一年之后,也是盛夏。那天明请客吃饭(听朋说明每次回国,每天不是大宴就是小请),我本想推辞,毕竟我与他不是很熟,不想做这样的食客,但不想扫大家的兴,还是去了。
一年后的明还是单薄的明,只是脸上的忧郁明显淡了些许。在那个饭局中,我认识了英。第一次见到英,就看出她是个性格爽朗的女人,能说会道。英今年三十多岁,是个单身女人,她个子修长,长得还不错。从他们的言行中,我看出了英是明的女朋友。
在边吃边聊中,我知道了原来明是在我刚认识他的那个夏季认识英的,就在他签证快到期之际,他们的恋情就在那短短的几天里迅速升温加热,相见恨晚,难舍难分。明回巴黎后,这两个远隔万里之外的恋人,就靠着这无线电波,每天在电话里你侬我侬,短话长说,不顾时差的颠倒,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从没间断。
那天酒足菜饱后,又去唱歌。明在温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吃了饭再唱歌,我真佩服他们夜夜笙歌总不厌倦的精神。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去这种地方,怕听有些人在乱吼乱唱,自己却还要假惺惺地为之鼓掌。当然偶尔去去,让自己练练嗓子也是可以的。那天第一次听到了明和英的歌声,对于他们的歌声,恭维的话实在说不出口,但凭他们喝歌时的这份热情还真的值得我学习学习。
看着明和英甜蜜蜜的样子,我在暗暗揣摩着这对恋人的恋情到底能维系多久?毕竟一分开就是远隔重洋,毕竟一年就只能见这么几天,这几天对于一对热恋中的情人来说是多么宝贵,怎么肯把这样的时光与别人分享?也许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看明和英倒是很喜欢这样热热闹闹的。明已明显比原来开朗,失恋的最好良药就是再恋爱,这话一点也没错。看着这对每年有三百天左右靠电话联系的情侣,真希望这段不怎么被我们看好的爱情会有结果。
又是一个盛夏,就在昨天,听朋说明又回温了,要约我们吃饭。听到这个电话时,只叹时间那个快呀,这里耳边还清晰地响着明和英那半生不熟的歌声呢,那里怎么他又从巴黎回来了?一年了,又过了一年了!
吃饭时,我冒昧地问了英,现在还是每天一个越洋电话吗?英幸福地回答,是的。其实当时我好怕自己听到“没有”这两个字。还好,英的回答多少让我更坚定了自己对爱情的憧憬。
昨晚,在豪华名都23号包厢里,我见了明,也见到了英。认识明已有两个年头,那么英与明相恋也有两年了。这次见到的明和英似乎比以前稍微沉默了点,这种沉默并不是指他们不热情,他们只是控制了自己杯中的酒,不再像以前那样连着干杯,英也少了一些话语,这样的英显得更端庄一些。在我眼里,他们控制酒量是爱情成熟的象征,爱情来时,怎么能让自己还老是处于酒精麻醉的状态下呢?真正的爱情,无需太多言语,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足矣。
饭后喝歌,这是明和英的传统节目,他们每天不花上四、五千元钱似乎总不过瘾。如果我是他们,我会把这些时间和金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比如牵着自己爱人的手去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去看看汶川灾区的孩子们,我想这些记忆都将更有意义地收藏在自己生命的页册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恋爱方式,明和英都是属于好客之人,喜欢与朋友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只要他们自己内心是真的快乐的,这也未尝不可。
我希望在明年的盛夏,能听到英和明的喜讯,如果英那时还是到不了彼岸,那就只希望当我再问起那个问题时,英回答我的语气还是非常地肯定而幸福!
我尊重所有真诚的爱情!祝福你们,这一对万里之外的恋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