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得菜根香 寻出孔颜乐

(2012-03-13 13:01:03)
标签:

读书征文

菜根谭

修身养性

为人处世

事业成败

学以致用

杂谈

分类: 我的2012

咬得菜根香 寻出孔颜乐

——再读《菜根谭》

 

按照市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在全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读书活动的要求,再一次认真地通读了《菜根谭》,收获颇多。

《菜根谭》是明朝洪应明所著的一本语录体作品,它集儒家的自强不息、道家的超脱玄妙和佛家的宽忍宏大于一体,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词约意明,文简理诣,可以补过、亦可以进德,细细读来犹如品茗人生的大智慧。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它均能够有不同的收获和人生感悟,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还教会我许多语言的运用技巧,更多的是对我在为人处事、修身养性、指导人生走向方面的无言教诲和深刻思索。它教会我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有高远的志向、睿智的头脑和达观的心态,做一个明事理、晓大义的人,学会将小我融入到集体之中、社会之中,在奉献中体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欢畅,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有益于集体和社会的人。可以说,《菜根谭》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是我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正所谓“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

一、要有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要懂得知退一步须让三分的道理。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因为工作是大家一起干的,成绩自然也应该是大家的,千万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当你遇到困难前行艰难时,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心胸宽广,包容平和人生之路有高低、有平坦曲折,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我觉得,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

要懂得律己宜严待人宜宽的道理。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人就会厚道一点。厚道的人可以包容别人过错,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宽以待人,为的是给一个人自新的机会。待己要严,因为不严会使自己一错再错。我相信,有功不庆功犹在,有短不揭后患多。许多人都是“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我想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别人合作的,即使是合作了也不会是双方都愉快的。假如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可以减少自己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是一个人修养品德的根本要诀。人需要了解自我之“短”,知其不足而后改之,知人不易,自知更难,能识别他人只是机智,而能够认识自己才称得上是高明。所以,恕以待人忍以制怒待人要宽要严,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待人之道。

二、要正确对待事业的成败

要懂得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道理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付出有相应的回报,希望有耕耘就有一收获。但工作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自己的雄心壮志可能会被人误解,自己的所有努力可能会化为乌有,这时候会很失落,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此时更需要积极地调整心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挫折与困难。一个人的品质修是从实际的利益中体现和磨炼出来的,古代文学家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的就是一种传统的优良的人生态度。现在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现的同样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一个不能吃苦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苦尽才能甜来。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苦恼。成功的事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物质的东西越丰富,人就越容易迷惑。从道德修养来看,在名利享受上不争先强求,在德业修为上时时提高,是个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体表现,这其中一定也包一种精神的充实和追求的愉悦,这种快乐才是踏实的

要努力做到正气天地清名乾坤。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守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意思是说,一个人宁可保持纯朴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后天的机诈乖巧保留一些刚正之气还给大自然宁可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而甘于淡泊、清虚恬静,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天地。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保持本性就是正气于胸许多人遇事喜欢掩饰,结果抹杀了正气,便失去了善美的人生境界,不要忘记,尚且无须用大德来掩错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宽泛,尤其是网络等多媒体快速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现实的东西被虚拟了,一些人迷失了自己做人的本性。其实,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而要学会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我们也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要能够做到在现实世界里将网络的虚拟还原本质,更要看到和感受到社会进步所带给我们的快乐在快乐享受的过程中学会用积极的努力去创造更多的快乐,这便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为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到骄傲,因为责任心是一个人一生能否有所成就的重要砝码。负责是一种正视自己的理性,也是敢于担当的勇气。从某种意义来讲,对此我们是责无旁贷的。

三、要学会正确的修身养性之道

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做人做事即使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即使在没人听见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可以做违背法规和道义的尤其是处于穷困潦倒不得意的时候,仍不要丢失奋发上进的雄心壮志一个人的成是平时点滴积累而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时候,一个人事业和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节上,小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功夫,正所谓“千丈之堤,毁于一蚁之穴”。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不原则”,即不解释、不推诿、不抱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领导交待的、想做的和想到应该做的,都去做,而且要努力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实、做好

要做到把握本质卷舒自在。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攫,便超出此场中矣!”意思是说,人生本来就像一场木偶戏,只要你能把控制木偶活动的线掌握好,那你的一生就会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不要轻易受他人或外的操纵,能做到这些你就可以超然置身于尘世之外。做事要注意寻找规律发现窍门,得窍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做人要善于认识自己的优势特长,看清他人的本质,客观地对待外界。人贵自知之明,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不要患得患失,不要锱铢必较。“人遗弓,人得之”,如果不及楚王的豁达,那么也要努力做到进不骄退不馁得不欢失不忧,这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境界。

四、要用心读书,学以致用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求取学问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如果立志修德却又留意功名利禄,必然不会取得真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讨论,只把兴致寄托在吟咏诗词等风雅之类的事上,那一定不会深入进去取得心得。修德忘名,读书深心历来做学问讲究个字,勤中苦,苦中乐,从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这个时代五彩斑斓的景致太多,许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聚集在外界太多,看自己的内心太少读书学习能够我们静下心来感受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学习能够提高素质、改变行为、完善自我。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有高深造诣必须下苦功。读书只寻章摘句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有真才实学必须学会思索。学习不是附庸风雅,不是做样子给旁人看的,更不是所谓的装饰,而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素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要越读越薄,掌握规律,读而不思,思而不察,察而不深,读书便失去了意义。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学从社会学,把学习当作一生的事,从小一直学到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内心忠诚的,然后可以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人,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我从《菜根谭》中所汲取的也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太多的感悟早已成为我思想和行为的指南。所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古圣先贤所积累出来的经验,他们所传达给后人的人生真谛,就是希望后人能够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规避磨难、减少曲折、提升素质、完善自我,使受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义标准、顺应时代发展、不论是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面对社会角色,都能够尽全力做出一个无愧的交待,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我想,这就是《菜根谭》所给予我们的最终意义,这也是这本书能够风靡数百年,在中华文化圈内广泛流传的原因所在。

我非常赞同在领导干部中开展读书活动,也希望能够多组织一些读书辅导、好书推介、培训提高之类的活动,在享受读书快乐的同时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提升,让眼界再宽些、再广些,让奉献事业的能力再强此、再高些。欲干成事,须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把干事的勇气建立在服从真理、尊崇科学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多读书、多思索,让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在工作中能够开阔思路,在不同的领域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服务百姓、造福百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