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声珍言221-224
(2024-05-03 14:53:07)
标签:
故纸温暖历史生活往事 |
分类: 美序佳评 |
武汉大学者王成玉先生:几天以前我收到由国庆老师发来近日出版的《御风前行
温暖友声:全国学人读者评说由国庆》几幅书影,六百多位作者评说由国庆辑成一本书,洋洋大观也。他说书中也收有我的“几篇大文”。由国庆老师几十年来,“深挖洞,广积粮”,埋头苦干,由老广告入手,还原旧时月色乃至市声民情,在某种意义上,至少我以为这种“实证研究”填补了某些历史空白,在日益逼仄的写作空间闯出了一条新路,可喜可贺也。(友声珍言221)
著名学者、舆情研究专家王来华教授:一本记录国庆兄收藏和创作历程、成就的大书,丰富,细腻,“多滋味”,多情谊,读来不仅是感叹,还有感知,还有鞭策!民俗文化是一个千姿百态和馨香四溢的百花园,收藏者和研究者的趣味之源,欢乐之地。热烈祝贺!祝福国庆兄!(友声珍言222)
天津文史专家侯福志先生:国庆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大学者、文史专家,他除工作外,把精力一心用在做学问、写文章上,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收获了友谊和人脉。近日,他把六百多位师友的“友声珍言”汇集成册并正式印刷推出,估计会掀起新一轮“由国庆热”。与国庆兄认识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他不仅学问渊深,而且重情重义,这也就是这本独特的著作能够面世的重要原因。读这本书,除了可以了解国庆兄的学问,还可以了解国庆兄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让人们知道一个人的勤奋有多么的重要。祝贺国庆兄!(友声珍言223)
与张建先生闲叙
张建:老弟,祝贺你的《御风前行,温暖友声:全国学人读者评说由国庆》一书面世,这么精美,这么厚重,实在出人意料,厉害!你竟然能把多年来全国专家、学者、文友、读者、网友日常与你交流的只言片语,或成文的、成篇的评论,系统地予以悉心整理编辑出来,真是有心人啊。把看似普通的交往,散乱的记忆,一下子凝练提升为个人奋斗史、成长史,可供后人学习、借鉴,此举可赞。
国庆:谢谢,张老师过奖了。近年来,关于此事的想法,不时蹦蹦哒哒出现在脑子里,心中谋划了几次,前段时间也算“一时兴起”吧,事贵早图,也是“硬着头皮”干起来。因为日常太忙了,唯恐身不由己,分身乏术。其目的,说来也简单,就是为了留档存念,这在本书的《前言》中说得清楚。
张建:出这样一本集子,新颖独特,形式非常好,值得借鉴。其实今年以来,我也开始思考类似问题,毕竟年龄越来越大了,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来打理,否则“当垃圾”是早晚的事。只有像你这样下功夫分门别类地把它们整理成像样的东西,才能让后来人不舍得随便处理,才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的东西也不少,但缺乏日常记录、整理,很多东西甚至早就忘了。应向你学习。
国庆:也许,类似形式的集子在全国还不算多见。整理、编辑集子的过程中花了许多精力,甚至殚精竭虑。也遇到很多出乎预料的困难,千头万绪,都需要统筹、克服、化解,力争达到体例上的和谐统一,力争尽善尽美。
张建:花心力那是肯定的。你存储了这么多资料、素材,这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因为若干年的资料太零碎了,特别需要人勤,随时归纳整理,包括涉及的许多层面,太复杂了。正因为难做,所以才独此一家。
国庆:公号文章《温暖友声,珍重文谊》是根据书中《前言》浓缩的,仅谈到了整理、编辑的原由,为什么要干?《前言》中还有一部分是谈遇到的五花八门的琐碎问题、技术难题等,这些并没有放在公号文中。我想,这是一次有益尝试,也可谓经验总结。开句玩笑,也许这本集子在将来会成为研究相关学问的“工具书”,哈哈。
张建:对,这个挺重要。现在我们搞文史,总在研究前人,其实有朝一日,后人也会研究今人。你提早看到了这一步。再有,实际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散失的东西太多了,以前一直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褒奖,是不好意思示人的,今天看,这个想法也许有误区。你又完成了一件大事!
国庆:还是那句老话“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这也道出了传统纸本的重要价值,不可替代的价值。现在,网上的电子版,电脑存储等,若年头一多,往往是不靠谱的。
张建:对。这个我多年前就有预感,所以电子文件基本都会做成实物。
国庆:现如今,我们接触、查阅文献史料,确实有许多经验与感触,条分缕析中的困难、苦涩也多有体会,就不用多说了。很多东西若本人,也就是“第一责任人”,不及时记载、留档,那说不定就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后人查考起来照样会费劲,就像我们今天常遇到的困难。说到底,“个人史”实际上是对未来负责,提前为后人架桥铺路,并非狭义上的“炫耀”什么。
张建:我同意。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当然要付出超乎常人的策划、精力、时间,需要充分利用、规划好时间。你的做法、经验值得肯定与学习。
(国庆整理/20240501/友声珍言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