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华社通稿:寒露、农历九月、霜降

(2023-11-05 21:17:57)
标签:

故纸温暖

历史

往事

由国庆

分类: 新闻存照
新华社通稿:节令之美·寒露 | 鸿雁带霜来,秋色始斑斓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北京时间10月8日21时16分迎来寒露节气,这是深秋的节令。此时节,露水盈盈,寒气渐重,随着最后一批鸿雁南飞,冬天的脚步开始隐隐走来。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五个节气。如果说白露是由炎热向凉爽的转折,那么寒露则是由凉爽向寒冷的过渡。
这段时间首先会出现“终结”性质的物候特征,比如寒露三候中的初候“鸿雁来宾”。鸿雁俗名大雁,是随着季节变换而南北迁徙的候鸟,古人观察到鸿雁的这一习性,便将其作为岁序更迭和气候变化的一个标志。在二十四节气中,多次以鸿雁之飞作为时间信号和物候特征,如雨水三候中的第二候“候雁北”、白露三候中的初候“鸿雁来”、小寒三候中的初候“雁北乡”等。
在由国庆看来,“鸿雁来”与“鸿雁来宾”相比少了一个“宾”字,意在以示先后之别。
他解释说,鸿雁南飞并不是同一时间、同一批次,它们因所处地区不同、气候不同、距离不同等原因,有的早早南归,有的迟迟未动。古籍中记载“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意思是说白露时节先期到达南方的鸿雁,很像是率先回家迎客的主人,而寒露时节南飞的鸿雁已是最后一批,又仿佛是姗姗而来的客人。
同为南飞鸿雁,有先来后到,也有主宾之别,古圣先贤在遣词用句上的考究,准确表达了一个时段气候变化上的开始与结束。随着鸿雁南飞的终结,深秋已至,天气渐寒。
民谚曰:“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意思是说,大雁来了,离下霜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这一自然现象也引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咏雁”情结,借南飞雁来寄托对故土、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
大雁不仅带来冰凉秋霜,也带来斑斓秋色。寒露时节,秋色渐渐浓重起来,从北到南铺天盖地般展现出来:北方层林尽染、如霞似锦;南方红黄夹杂、俏丽多姿。
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秋景,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到山野郊外,登高远眺,与蓝天低语,向白云招手,既赏心悦目,又怡情养性。
·······································································
新华社通稿:节令之美丨农历九月天,菊花有佳色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10月15日,农历九月将款款而至,这是菊花绽放的时节,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将深秋装扮得妩媚多姿,五彩斑斓,这也让农历九月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菊月。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在我国古代,一年分四季,每季各有三个月,这三个月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比如农历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因此称“季秋”,或称“暮秋”“深秋”“凉秋”“晚秋”“杪秋”等,这些雅称既浪漫又唯美。
进入农历九月,天便冷了起来,此时万木萧瑟,落叶纷飞。当秋寒渐深,菊花就迎来盛开之时。
菊花,又叫黄花、九花、陶菊等,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花姿俊美,五彩缤纷。
由国庆说,菊花通常在农历九月开放,俗称“九月菊”。《礼记·月令》讲秋季的特征是“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鞠”即“菊”最初古字,《四民月令》也说“九月采菊”,所以菊花成了农历九月的标志之一。
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自古以来深得文人墨客喜爱。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赞菊花之高洁;杜甫用“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描写菊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傲然;郑思肖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赋予菊花坚硬的风骨。
菊花开时即重阳。农历九月有一个重要节日——九月初九重阳节。通过唐代王维的“无穷菊花节”之句,可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而赏菊自然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由国庆表示,菊花不仅姿容美丽、品性高雅,还具有药用、食用价值。屈原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花可食。
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地方仍有酿制菊花酒、套菊花枕的习俗:江苏无锡一带以菊花、糯米、枸杞与酒曲同酿,滋味清凉、甘甜,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的功效;菊花香气浓郁,套枕置于头下,可提神醒脑、舒缓精神。
今年农历九月不仅有霜降节气,还因为闰二月的原因,立冬节气也在此月。在秋冬过渡之际,不妨到户外去欣赏菊花的绚烂。
·················································
节令之美·霜降丨24日0时21分霜降:红枫似烟霞,胜过春花开
  新华社天津10月23日电(记者周润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北京时间10月24日0时21分将迎来霜降节气,这是秋天结束、冬天到来的交界点。此时节,草木开始黄落,进入“千林扫作一番黄”的晚秋。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昼夜温差日益增大。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霜降不仅带来丝丝寒意,也带来斑斓秋色。
  这抹秋色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经秋风洗礼变为橘红,在阳光照射下,红枫连天似烟霞,胜过春花一朵朵。“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宋代诗人江定斋所描述的就是霜降时深秋的山色美景,饱满的色彩、艳绝的美景令人心醉神迷。
  这抹秋色也是“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柿树大概是最能表现秋天的一种树,柿子经秋风的抚慰如同一盏盏精致的小灯笼挂满了树丫,甚是可爱,阳光洒在上面,红彤彤的,光亮诱人。此时的柿子皮薄、肉多、味美,且营养丰富,咬上一口满嘴都是清甜。
  “柿子在民间被视为吉祥果,‘柿’与‘事’谐音,寓意‘事事(柿柿)如意’‘事事(柿柿)安平’‘好事(柿)成双’。”由国庆说。
  这抹秋色更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金秋九月菊花香,赤白青黄吐蕊芳”,霜降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好时节。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这种独特品性,成为坚韧、勇敢、顽强、不屈的象征。
  草木初黄落,秋色至此尽。霜降时节,趁着天高云淡,不妨约上三五好友漫步陌上,再赴一场秋日之约,观枫、赏菊、摘柿,于时光深处,静候秋天落幕,等待初冬登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