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华社通稿:出伏/处暑

(2023-08-29 15:26:53)
标签:

故纸温暖

历史

生活

往事

由国庆

分类: 新闻存照
节令之美丨出伏了,还要热多久?
20230820
  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天8月20日正式结束,清凉可期。
  今年的末伏时间为8月10日至8月19日。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末伏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民间素有“秋后一庚入末伏”之说。民俗理念认为,如果末伏在立秋这天之后,那么俗称“秋包伏”;如果立秋当日正好入末伏,也就是说立秋当天恰逢庚日,那么就叫“伏包秋”。
  立秋当天正逢庚日比较少见,而多数情况下进末伏的时间往往在立秋这天之后。以今年为例,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由于今年进末伏的时间在立秋之后的两日,即俗称的“秋包伏”。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民谚、俗语和老话,如“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等等。那么,“秋包伏”真的会热得哭吗?
  “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老话或谚语也是一种经验之谈,常常蕴含几分道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具体情况还应具体分析。”由国庆说。
  出伏后,天气热不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秋老虎”是否发威。所谓“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时间会热到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候特征是早晚稍清凉,午后则高温暴晒。
  “秋老虎”现象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有时来得早,有时来得晚,有时还会去而复返,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同,长则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短则一周左右。
   由国庆表示,虽然“秋老虎”让气温居高不下,但随着空气中的湿度下降,人体的感受会舒服很多。他建议,出伏后公众仍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补充水分、劳逸结合、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当锻炼。



节令之美·处暑丨23日17时01分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
  新华社天津8月22日电(记者周润健)“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北京时间8月23日17时01分将迎来处暑节气,标志逐渐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此时节天气往往“热在中午,凉在早晚”,再加上时不时地来上一两场雨,正可谓“渐有新凉递好秋”。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从处暑开始,炎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
  处暑可以用“一出一入”来理解,“出”是出伏。此时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今年处暑正值出伏后第三天;“入”指入秋。有些人苦于酷暑天气,对他们来说,处暑时节虽然天热情况尚存,但一早一晚会有令人舒爽的凉风徐徐吹来,昭示着秋意即将来临。
  唐人白居易说:“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宋人苏泂说:“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宋人徐玑也说:“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这沁人的“新凉”所带来的神清气爽尤其鲜明,天空瓦蓝,淡云舒卷,阳光透亮,秋水如镜,天地之气舒适宜人,秋日的大美之色率先在北方的大地上徐徐铺陈开来。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随着季节一步一步走向纵深,谷物也一天一天成熟,华夏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许多农谚生动地总结和描绘了这样的情形,如“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等,不胜枚举。
  由国庆表示,由于时间上与中元节接近,处暑的民俗多与祭祖、迎秋、丰收有关,如放河灯、祭拜驱蝗神等。处暑还是渔业收获的好时候,沿海地区在处暑前后常会举行开渔节,庆祝禁渔期结束,渔民可以出海捕捞了。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时节秋光清浅、秋水清澄、秋云飘逸,秋风渐起,妩媚的秋色开始弥漫,正是秋游好时节,不妨约上亲朋好友,到户外,到乡间,登高远眺,放松身心感受新秋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