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友谈“微”
(2023-04-05 16:27:14)
标签:
故纸温暖历史生活往事由国庆 |
分类: 生活感怀 |
二友谈“微”
由国庆 张元卿 天津记忆 2023-04-04 20:30 发表于天津
2020年11月,由国庆撰写的《世纪老人一往情深》《杨大辛先生的笔名》等文章在《中老年时报》《天津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良好反响,就此话题,作者由国庆与历史文化学者张元卿也进行了交流。
由国庆:两篇文章发表了约2800字,全文版大致还要长一些。说起来,之于大多数学者多关注杨大辛先生的生平、专著等,而我们以他的笔名等类似细小的层面来关照一位世纪老人,该算比较新鲜的视角了。这实际上与“微城市”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微”处做文章,进行“显微”耕作。
张元卿:做笔名研究的学者稀少,其实要做好,并不容易。事情显得小,可做起来,不仅要对研究对象有整体把握,更要在细节上钻研。做细节研究,就是抢救历史的细节。
由国庆:大辛先生少年时代就已出道,勤于笔耕,我翻阅他的各种文集、自传等,发现他用过的笔名多达几十个,有的非常有内涵、非常有趣。这些笔名看似是细微的“边边角角”,却折射了,或说囊括了大辛先生为文80多年来的经历,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情感历程等,微得荏苒沧桑,微得异彩纷呈。
张元卿:微得异彩纷呈,说得好。如果只有“大”的,只有枝干,就看不到繁花,也看不到蜂蝶。
由国庆: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专门把大辛先生的笔名汇总做了表格,可谓拉拉杂杂事无巨细,一点点儿捋,一点点儿查,研究透,才能给读者清晰的阅读。其二,大辛先生人生经历很丰富,且不乏传奇色彩。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经营过进步书店(天津知识书店)。新中国成立后,大辛先生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等等细微环节使得这篇稿子不能就笔名写笔名,也不能写得“太满”。如此,文章写起来,特别是行文细微之处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微”不仅体现在文化挖掘与选题角度上,还体现在创作精心与缜密严谨。
张元卿:2020年10月在第一届微城市论坛上,有学者提出“微研究”不仅要微而实,微而有系统,也要微而活,就是兄说的不能写得“太满”。
由国庆:当大辛先生看到表格与初稿时很惊讶,他连说了几遍“没想到”,没想到这么多细节都被整理得清清楚楚,他说若是这次不写出来,有不少署名连他自己都忘了。我感觉此文大概“微”到点儿上了,也算独辟蹊径吧。
张元卿:有些人不太理解微研究,就在于他们还不能“微”到点儿上。能不能找到可写的“点”,其实考验的是学识和眼光。
由国庆:写这两篇稿子感触很多。研究一位文化名人,我们常见的往往是宏观述评,或作品介绍之类,当然很重要,也是应该的。但类似的“微角度”不常见,其实这一“微”会大大丰富人物本身内涵,让人物、故事更鲜活、丰满,有血有肉。
张元卿:宏观的述评自然是需要的,但必须有微观史料配合。现在一些人物纪录片缺的就是细节;一些名人故居缺的也是细节。因为越是细微的,越要真实,不容含糊,就是常说的要“微而实”,但很不容易。这是两篇好文章,是细微之处见精神、见功底。
由国庆: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细节多有趣啊,如果不写出来、不抓“微”,有可能就永远消失了。
张元卿:是,你“紧追不舍”做了,对将来再进一步深入挖掘是有价值的。微研究其实就是用细节唤醒细节背后的“人生”,把折叠的人生打开。
前一篇:由国庆著《故纸上的天津往事》首发
后一篇:友声珍言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