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记忆公号刊发:话说奉纳船
(2022-07-06 10:16:22)
标签:
故纸温暖历史民俗文化 |
分类: 天津记忆 |
天津记忆公号刊发:话说奉纳船
由国庆 2022-07-04
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前后,海上漕运兴,粮米物资从江南到天津再转京城,路途遥远,风高浪急,加之海盗袭扰,行船危险系数较高。元人臧梦解(鲁山)在《直沽谣》中言:“杂遝东入海,归来几人在……风尘出门即险阻,何况茫茫海如许。”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左右,海漕暂停,运河漕运方兴未艾。清康乾盛世时期,鉴于京城所需,续开海漕。历代,在无更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妈祖娘娘成为河海航运的第一保护神,所以无论官家船家出海前,都会毕恭毕敬地在妈祖面前焚香祷告,待安然返航后一定要为老娘娘献上奉纳船,酬谢佑护之恩。
奉纳船是船模,木制。船家平安抵达津门后会到船坊,请工匠根据自家漕船的样子,按比例缩微仿真制作一艘小船模,接着到娘娘宫还愿,诚心诚意为圣母供上船模。关于此,民间有故事:
话说古代广东有一大古董商,他携带大批古玩珍品随漕船北上,岂料行至黑水洋的时候遇风暴,船几乎被掀翻,众人惊悚万分,更担心那些珍贵宝物毁于一旦,于是连声高呼娘娘保佑,许愿如果能平安到津,一定修庙还愿再塑金身。刹那间,古董商好似看见娘娘拨云见日,随后风平浪静了……商人安抵天津后,计划到庙里还愿,可惜他又心疼起了钱财,不想花费太多,于是灵机一动,找人做了件仿真小木船献给娘娘,意思是已将整船宝贝都奉上了。
老年间,娘娘宫的管理者也将这类小船俗称为“替身船”,此俗称也有来由:古代航海习俗,新船下水出航之际,要做个同样的船模供奉给妈祖,期待海神保平安,假如航行中遭遇不测,会有那小船挡灾,大船可化险为夷。
津城的这一风俗,在1936年版《天津游览志》(下图)中是这样描述的:“一般无知的航户都恭敬万分,膜拜虔诚,颇有些迷信娘娘到绝顶者,在航海中遇风时,便祝祷老娘娘施法保护,这么便可邀得老娘娘降灵显圣,给指路的红灯,或一种东西,救一船生灵。到这船平安抵家时,便做一些小型的帆船,送到娘娘宫去还愿。所以在娘娘宫大殿里,实可见一排排小船,挂在屋顶上。”
作家夏坚勇在《大运河传》(下图)中讲述,旧时有个叫周通的船主献过一艘对漕船,“这种船船底较平,俗称浅船……因其底平则吃水不深,一般不得超过六拃,大拇指与中指张开的距离为一拃,六拃不过三尺许,这样便于通过堰闸。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船的船体可分可合,当北运河上船只拥挤且水位不够时,它可以把一半停在天津卸仓,另一半开往张家湾或通州,卸空了再到天津与另一半合拢南返”。
前一篇:咸菜熬鱼(俏皮俗话51)
后一篇:新华社通稿:民俗专家由国庆说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