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庆:来新夏先生在问津讲坛(问津书院十周年纪念)
(2022-06-26 10:01:29)
标签:
故纸温暖历史民俗文化 |
分类: 天津记忆 |
来新夏先生在问津讲坛
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 2022-06-24
由国庆
时间过得真快!将近十年前,王振良君与我们几个兄弟闲聊时,筹划问津书院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当时他正如火如荼地与友人办着《天津记忆》和《品报》,还殚精竭力地为天津的建筑遗产保护鼓与呼,业余时间几乎完全被此占掉。我们担心振良会吃不消,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那时真无法预期未来。但我们相信振良的能力,他每次滔滔不绝地谈各种设想时,我们眼前都似乎有拨云见日的感觉,也看到了振良心志之高远。他有渊博的学识与包容的雅量作支撑,大家相信问津书院能成事。
问津书院在老天津声名远播,然而沧桑的岁月也无情割裂了这系文脉。大家都晓得,某些事物的“二次革命”,往往比在白纸上新画蓝图困难得多。十年前的问津书院重启仪式上,当鲜红的绸缎飘开那一瞬,我知道,问津书院和振良君皆迈向了生命旅程的又一华章。记得那天振良并没说什么,只是在一旁憨憨地抿着嘴笑,显露出一柄重剑的深邃,尽管他还是青春的貌相。
策划、编辑、奔走、主持……问津书院成为振良理事长业余生活里的重头戏,出版《问津文库》系列丛书,编印《问津》丛刊,举办学术讲座,召开学术年会,推出文化沙龙,召集研讨采风等,其绩不胜枚举。问津书院陡然间即声名隆盛,硕果累累,其影响远播大江南北。
我很喜欢问津书院的讲座“问津讲坛”,遗憾因工作时间的关系,不能够经常到场,但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的那场,我还是克服了种种不便前往聆听。那是2013年9月28日,下午开讲之前,我就一篇稿件向来新夏先生请教,呈请其审定,还向来先生和焦静宜老师赠送了拙作《津沽旧市相》。
来新夏先生时已91岁高龄,老骥伏枥,精神矍铄,满面红光。他主讲的是《袁世凯:在津推行北洋新政》,这是当年“天津人物”主题系列之一。三时整,来老准时出现在书院的学海堂,一落座就对大家说:“我是有备而来。为了这次讲座,我准备了两个星期,有七页讲稿,用了两天时间亲自打稿,目的是要对得起各位朋友。”如此真诚的话语一出,立刻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在简要介绍袁世凯的身世与历史地位后,来先生从几个方面讲述了袁世凯在津推行北洋新政的史事,如小站练兵、兴办警察机构、管理官吏、创办学校、改革旧官制、振兴实业与发展金融、开发河北新区与建设铁路北站等。来先生作为学术大家,所言却要言不烦,深入浅出,引人思考。讲座过程中,来先生特别强调了“不以其功掩其过,不以其过掩其功”等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学术观点。讲座历时八十余分钟,来先生始终底气十足,娓娓有序,在场者则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来新夏先生的治学精神与开明思想令人感佩。
我知道,来新夏先生与振良君乃忘年交,情谊颇深。我想,来先生的精神世界一定感染着振良,南开“允公允能”的理念也一定影响着振良。
毋庸置疑,“问津”的学风与文脉,带动联系起一大批天津文化界的有识之士,形成了所谓的“圈子”。振良曾经坦言:“我们无法拒绝人家视我们为圈子,但这里还得说一句,这个圈子是完全开放的。”围绕着问津书院形成的“问津圈”,恰恰很好地诠释了天津城市开放包容的传统特质,为今日天津学界开创了新风。“问津”的十年作为,已然形成一种模式,一块品牌,堪称难能可贵,相信其影响会日益深远。瞻望未来,让我们放眼二十年、三十年……
前一篇:作家写作的故事(雅士闲情32)
后一篇:娘娘宫:曾经的天津金融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