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消夏往事:整版刊于今晚报

(2022-06-21 10:43:28)
标签:

故纸温暖

历史

民俗

文化

分类: 天津记忆
《天津消夏往事》6月21日整版刊于《今晚报》。

天津消夏往事:整版刊于今晚报

       端午过后,老天津的天气很快大热起来,“苦夏”让百姓最难挨,甚至热得怵头做饭。昔日没有空调一说,大多数普通人家也无法享受豪宅大院里“天棚、鱼缸、石榴树”的纳凉惬意,唯有自己想办法,由此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忆的故事。

  三餐图便捷

  夏天,住家户基本上都把行灶、煤炉搬到屋外烧水做饭。行灶即烧柴火或劈柴的简单的小炉子,随用随生火,可省煤钱,用后即熄。使煤炉做饭后,一般也会用湿煤灰封住(中间捅小孔)炉火,一是省煤,二是免得热量散发。

  三伏天做饭最辛苦,大户人家有厨房还好办,普通人家常在屋前的“厦子”口低头猫腰炒菜、蒸饭,一顿饭一身大汗。没有“厦子”的贫苦人,只好露天动火,将就熟罢了。

  早饭相对好办,多数天津人习惯在外买着吃,豆浆、老豆腐、锅巴菜、面茶、炸糕、馃子、蒸饼等一应俱全。为避开午后的苦热,主妇们往往在清早趁着凉爽就准备午饭、晚饭。家常菜一般有蒸茄子泥、虾皮炒西葫、炒丝瓜、西红柿炒鸡蛋、炒豆角等。这其中的茄泥可谓津味经典,民间素有“干饭(米饭)、茄泥,嘛也甭提”一说,比喻小日子过得挺舒坦,没得说。

  除了热菜,“夏饭”更侧重凉拌菜,比如芥末黄瓜墩、拌豆腐丝、拌西红柿、拌粉皮儿,人们也吃咸鸭蛋、咸鸡蛋等成品,皆图省事、凉快。傍晚热浪更甚,常有居民索性不做饭,这时串胡同儿卖炸鱼、炸虾、炸蚂蚱、炸卷圈、煎豆腐、三鲜馅锅贴、素包子的小贩接踵而至,吆喝不迭……家常主食以烙饼、馒头、米饭为主,有人清早就烙出一大摞油盐饼,它不易馊,可吃上几顿。晚饭用温热的大饼卷些炸鱼、炸虾等,甚至卷锅贴,吃起来油香有味儿,算是老天津“夏饭”特色之一,亦可谓现今大饼卷一切的“祖师爷”了。

  主妇一早备饭的同时,经常会熬一大锅绿豆汤,一家老小可喝上一天。西红柿鸡蛋汤也常备,用它泡米饭、配大饼挺不错。还有冬瓜丸子汤,也适宜汤饭结合。另外,天津民间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一说,夏日里人们爱吃过凉(水)的麻酱(加花椒油)面、醋卤面,笔者曾撰《天津捞面成大席》,其中有详细的介绍。

  晚间纳凉有欢乐

  酷夏,苦夏,晚间最难熬。老年间没有空调,电扇也是稀罕物。或谋生辛劳一天,或才忙完家务与晚饭,人们实在太热太累了,但伏天晚间依旧没啥凉风,树上的知了还在没完没了地鸣吵。此刻的主妇们仍不得闲,需赶紧安排孩子坐大木盆里洗澡。尤其是家有闺女的,当爹的要“有眼眉”,主动端着水盆到外面擦拭擦拭整日下来油乎乎、汗津津的身子。大人孩子都擦洗利落,晚间纳凉才算开始。

  老天津普通百姓居住条件差,住“三级跳坑”的、一间屋子半间炕的、九平方米小房糗老少三代的,比比皆是。晚间屋里像闷罐儿,待不住人,所以百姓大多到院里、胡同、街口,乃至马路边乘凉。这阵子,躺椅、马扎、板凳齐上阵,男人用大茶缸端着茶水,女人用玻璃罐带着绿豆汤、果子露,孩子拎出西瓜、菜瓜,揣上小人儿书或玩具(以毛号儿、方宝、皮筋儿为主),老少齐出动。最放开的是扛着一卷旧凉席和塑料布(防潮,铺席下),在宽敞地方铺开打地铺,几口人坐卧席上,有吃有喝,有说有笑,享受难得的丝丝清风。反正回家也是蜗居不方便,且治安尚可,有的男人、男孩索性就在街边过夜,也有人支开行军床,有铺有盖挺正式。待天明醒来,他们身边也许已是车水马龙了。

  户外纳凉防蚊是要事,当然人手不离蒲扇。大家也想尽办法驱蚊,比如在周围燃起一堆艾草、几根蒲棒,或其他不知名的药草,闷灭散烟。那时民众保健意识不及今人,有人甚至随手找来木工锯末,加一丁点“敌敌畏”“六六粉”来燎熏烟气。日子稍微宽裕些的人家也会点上一盘蚊香,其实户外驱蚊效果不见得比药草好。

  小孩们出来纳凉往往能听故事会。街坊四邻的伯伯、大爷常有爱讲故事的,大人半倚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喝着茶水,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各有各的精彩。一群小不点儿围坐着,托着腮帮子听得倍儿专注,家长连喊几遍都不想回家睡觉。有个别嘎小子爱在大人堆儿一旁晃荡,“偷听”大人闲谈,有“不学好”之嫌。若故事听腻,又恰好赶上放电影,孩子们便前去观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就经常跑到城西小园村村口去看露天电影,像多数顽童一样,边看边在人群里连跑带颠,有时身影就投在银幕上,一晃而过……

  冰块买卖好

  旧年无冰箱,夏日降温的传统“利器”之一是冰块。老天津民间所用冰块主要来自冰窖,开冰窖是专门行业,冬日到河里采冰、储冰,到天热生意特别好。早在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及《天津卫志》中就已出现冰窖胡同的名称,它位于老城东门里,是大盐商李春城在此地开发建设而形成,《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中还有“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一说。另外,昔日老城四角、金家窑、西北角、三条石关下、西沽及一宫附近,皆有冰窖存在,冰窖业之盛可见一斑,至1935年又成立了天津冰业同业公会。

  冰块在老年间可谓奢侈品,官府衙门、大户人家夏季保存食物离不开冰块,他们当然不惜花费。一些富裕宅门有木制“冰箱”,类似半大不小的箱桶,内里挂薄铁皮,似内胆,箱盖上开孔洞,有时还要镂空成铜钱样。“冰箱”里储冰块,可以冰镇瓜果梨桃、饮料等,凉气也能通过孔洞散出。也有人买块冰放在大盆里,置于屋中间,为室内降温。

  市面上,夏天用冰较多的是鱼肉行、水果行、餐饮行。街头巷尾卖汽水、卖酸梅汤、卖果子露的摊子常备冰块,玻璃瓶、饮料杯就放在条冰上,一排瓶子卧冰面,不久就会形成一个个凹窝。小贩一边吆喝,一边挨个扒拉冰瓶,连转带响动,很能勾馋路人,尤其是小孩路过,几乎就拔不动腿了。另外,梅汤桶、沙冰桶里也有专门的铁皮器具盛碎冰,可镇凉。

  普通人家没有闲钱买冰,夏天但凡副食店、饭馆门口卸冰块免不了散落些碎的,谁若抢到真算得上如获至宝了,赶紧往家跑,你摸摸他摸摸,那凉气让人痛快。放暑假的孩子们也有办法,有时会在路边树荫下盯着路过的拉冰的马车、三轮车,在车后尾随,瞅准机会用砖头砸几块碎冰。每有所获,开心至极,用手划拉几下亮晶晶的冰,立马就吸吮起来,一块冰可让他们连吃带玩美上好半天。

  新中国成立后,技术进步,人造冰逐渐走向市场,有在工厂上班的老大哥下班还能在自行车后支架上绑块人造冰回家,有时也分给街坊四邻些许碎冰呢。大娘刚做得晚饭,浑身是汗,隔壁小伙恰好送块冰来,大娘太高兴了,连忙说:“真是想吃冰下雹子啊!等会儿,正好,给闺女端碗三鲜馅饺子回去尝尝。”

  茶饮解渴又美味

  天津人度夏离不开茶,在家、在戏园子茶馆里可慢慢品,在市面上便换了一种喝法——豪饮。老年间街边茶摊随处可见,茶摊其实很简单,支起伞棚,备两把大壶盛开水,备一摞大粗瓷碗而已。大碗茶摊子本小利微,一般用低档茶末,但天津花茶窨香与拼配很出色,茶摊沏出的茶照样有香气,有汤色。茶摊能聚人,来来往往的小贩、赶车拉脚的车夫、挖河扛活的劳工们,没有大碗茶不解渴,他们边乘凉歇脚边喝茶,或掏出大饼卷馃子、饽饽与咸菜,连吃带喝很舒服。另外,家住茶摊附近的老人也爱围坐在桌旁,一碗茶,一袋烟,海阔天空地聊。

  再说消暑佳饮酸梅汤。梅汤煮好后要滤去渣滓,凉凉后倒入干净的大号青花瓷坛内,再将瓷坛放进盛满碎冰的木桶内盖好,可保持冰凉口感。昔日胡同里巷常有卖梅汤的摊子,小贩习惯在木桶上插个月形幌牌,表示梅汤是天亮时分煮好的,非常新鲜。卖者不时敲响手中的冰盏(传统招徕响器,铜制,似大号的酒盅),打着花点儿,为暑热中的人们带来几丝凉意。

  果子干汤同样为人津津乐道。它用杏干、桃干、柿饼等慢熬成稠汤,果汁交融,凉凉后冰镇,有时还要撒些鲜藕片、荸荠片。另外,果干汤还衍生出其他饮品,如杏干水、杏干汤。杏干水是用杏干加凉开水泡的,生津爽口。做杏干汤则相对费工夫,慢火熬制过程中杏干逐渐发开,较之杏干水更有滋味儿。小贩售卖时连同软软的杏干一起给小孩盛到碗里,再加少许白糖,让人馋涎欲滴。

  天津不仅有传统土法饮品,也很早就舶来了洋汽水。清末民初,天津是北方最繁华的开埠城市,新生活气息紧随世界潮流。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国商人在英租界怡和道(今大连道)开办山海关汽水厂,新奇的汽水当时还叫“荷兰水”,并迅速进入大小西餐厅。1917年,可口可乐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发达城市,当时天津《大公报》上的一则消息称,可口可乐出口贸易公司董事长访问天津时曾对记者说,天津市民到明年夏季之前便有美国汽水喝了。不久,山海关汽水公司代理销售可乐,促销之势铺天盖地,猜谜、抽奖、广告接二连三,厂商还在一些物美价廉的文具、日用品上加印饮料标志,赠送给顾客,意在潜移默化搞推销。新奇刺激的口味儿及优惠活动,吸引来大量消费者。

  新中国成立后,“山海关”堪称全国第一汽水品牌。无巧不成书,相声大师马三立早年在《开粥厂》中有段贯口挺风趣,其中说马善人在端午节时给大家不仅发了粽子,还送每人“黑桑葚儿一盘,白桑葚儿一盘……山海关汽水两打,两打灵丹,两打双妹牌花露水,还有三十五斤大头鱼……”

  修扇修伞忙

  俗谚说“立了夏,把扇儿架”,老天津人度夏离不开扇子,市民居家常用大蒲扇、六边形的竹编扇。扇子易损,蒲扇、竹扇虽便宜,但也常被勤俭持家的妈妈们用布条裹上扇边,一用又是两年。

  稍体面的人用团扇、绢扇,有文化有身份的人用折扇。旧津常见的折扇分素扇、油扇几种,素扇以竹、木、骨料等做扇子骨,扇骨有9根、11根、16根的,以南方过来的苏杭货最讲究。扇面有纸的、布的、绢的,贵贱不同,天津本地货扇面以洋纸的居多,南货以宣纸的居多,顾客各有所爱。扇骨和扇面需专业师傅来插(也称镶),折扇坏了也要扇匠修理,一般人搞不好。他们十指利落一阵忙,条条纤细扇骨均匀散开,扇面下弧边上的小口微微张开,对准一插,再粘固、整理,清风便可徐来。另外,用牛角做的扇轴折了得更换,也是精细活。

  夏季多雨、炎热,雨伞、阳伞离不了。先说高级的油纸伞,南方古法制造的油纸伞大致有七十多道工序,伞面绘画也很精致,常由专业画师完成,以国画小品题材见长。清末民初以来,这种轻巧宜人的奢侈品被南方人少量带到了天津城,当然只是闺秀名媛的时髦俏物,相形之下打花伞、带坤扇、戴太阳镜、喷香水、戴小金表等,也成为天津交际圈摩登女的标签。

  还是说说大众常用的油布雨伞吧,其伞骨是竹篾条的,伞柄是木杆的,伞面为细白布罩,上面刷着几层桐油,色如古铜。风吹雨淋用久了桐油伞面会变脆、滴漏,所以开合时要小心。秋后收起雨伞前要晾晒透,但来年打开时仍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因为桐油有黏性。油布雨伞坏了可修,往昔夏天胡同里常见修雨伞的手艺人,吆喝着:“修理雨伞、旱伞——”改革开放后,南方新型面料的雨伞、阳伞进入天津,折叠伞也接续上市,越来越实惠。

  20世纪20年代橡皮布雨衣才出现在天津,此前一般人家用什么?自制油布雨衣。巧人会做,如用细布缝成对襟长衫样的,做成褂子、裤子式的,然后在衣服上刷桐油。能耐人还会做雨靴,鞋子高帮,厚布鞋底,关键要在鞋底钉若干铁钉,起到隔水作用,做好后整个鞋子刷几遍桐油防水。类似的雨衣、雨靴切忌折叠,最好把它们挂在通风处存放。

  节俗丰富多彩

  大大小小的节日生活循环往复,贯穿岁月,为民生平添色彩。进入初夏的农历四月初一,老天津人迎来城隍庙会,传说这天是城隍诞辰日。天津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初年,与天津设卫筑城时间相近,清雍正、乾隆年间又扩建为府庙、县庙两部分,风俗久积。庆贺活动大致要进行半个月左右,城西庙宇一带张灯结彩,城隍出巡,花会酬神,摊贩云集,热闹程度仅次于老娘娘出皇会。尤其是初八那天正日子,万人空巷,出巡、演艺达到高潮,晚间在西门外厉坛还要举行“赦孤”仪式。

  四月初八,老天津民间另有舍结缘豆习俗。善男信女日常每诵念一句好话善语便放下一粒豆子,攒到这天煮熟分给邻里、路人吃,吃到豆的人也要念好言好语,视为互结善缘。后来此俗与腊八节舍粥整合为一,逐渐消失。四月二十八又是药王诞辰日,市内不少人赶赴峰山药王庙。庙会数日内百货集聚,人涌如潮,其中以麦秸秆染色编成的小动物玩具最抢手,人们争相购买,俗称带福还家。

  五月节即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重防疫,乃至全城放假,节俗丰富多彩。道光二十三年(1843)端午前夕,文人麟庆乘船路过天津三岔口,他在《鸿雪姻缘图记》中说:“望海楼九楹,正对三岔口,祭卯五月初四日,余过楼下,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往来,虽稍逊吴楚之风华,而亦饶存竞渡遗意。”他还专门作画并赋诗,对“恰值津门观竞渡”“望海楼前争夺锦”等作了记载。笔者曾撰《端午康乐节》《津食还有面粽子》等文章,且通过新华社、《今晚报》等各大媒体不断讲述端午民风,此处不赘。

  五月以来雨水渐多,民谚也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相传该日是关公在天宫磨刀的日子,溅落下来的水滴便是雨。津人会到关帝庙祭拜,企盼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年景好。

  冬至饺子(馄饨)夏至面,是“卫嘴子”的重要食俗,麻酱配花椒油捞面、醋卤捞面是夏至餐桌上的主角。接下来到了六月初六,旧有“晒古绣”一说,妇人们在这天晾晒衣服,文人墨客晒书籍,以防在伏天潮霉。值得一提的是,铃铛阁早年藏有一些佛经,是元代内府御赐海会寺的宝贝。传说六月初六举办“晒经会”,所藏经典向世人展示,各地有识之士纷至沓来,一睹神采。

  昔时消夏民生往事多,除了上面的讲述,笔者也发表过《夏日串门有规矩》《老天津夏天咋防蚊》等文章,可供参考。祝读者朋友安度盛夏,健康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