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声珍言辑录113-125
(2022-04-17 10:46:46)
标签:
故纸温暖历史民俗文化 |
分类: 美序佳评 |
友声珍言辑录 113-125
京城教育学专家鲍迎秋老师:文章短小、精炼、俏皮,源于生活,又有溯本求源的意味。立意巧妙,老幼皆宜的文章。(友声珍言113)
2020年2月25日拙文《张爱玲说一位天津母亲》发表在《今晚报》后,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说,天津国庆兄索隐炎樱母亲,甚为有趣,希望有心人继续打捞(补录,友声珍言114)
2021年10月6日拙文《故纸温暖》刊于《中老年时报》后,青年学者周梦媛:闲雅而不离地,平易而不市侩。我真的很爱看。(友声珍言
115)
《故纸温暖》刊出后名编辑罗文华先生说,国庆兄属于最珍惜自己文名、也最体贴编辑劳动的作者,文字干净,篇幅合适,所以各报刊都喜欢采用。(友声珍言116)
《天津包子滋味多》2021年10月25日刊于《今晚报》后,著名学者罗文华先生鼓励:从热心宣传天津民俗,到自己成为天津民俗品牌——由国庆的成功之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但由国庆就是我们天津的大褶儿。(友声珍言117)
著名书画家赵士英先生说《天津包子滋味多》:研究不在大小,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由先生的研究,深入浅出,精妙入微,有根有据,不满嘴胡云,大众喜闻乐见,就是好文章!(友声珍言118)
读者五零老杜说《天津包子滋味多》:这样的作品老百姓大都很喜欢,有历史,有故事,更是有味道,妙不可言!(友声珍言119)
鲍迎秋女士撰文评说我的“俏皮俗话”专栏刊于2021年12月15日《中老年时报》后,著名学者张元卿先生:俏皮话是城市活力的体现,生活倦怠、工作倦怠出不了俏皮话。(友声珍言120)
2022年1月6日与中国红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赵建忠先生谈到报刊文稿写作,赵老师说:报刊短文与院校专家论文不同,主要是受众层面与数量差别很大,报稿不好写,应接地气,语言通俗,行文不能太平,还要有些波澜,吸引读者。报文要面对几十万水平参差不齐的又不认识的读者,人家随时会挑毛病。假如媒体发现某作者的文章经常被挑错,就很难再用了。国庆兄三十年来勤奋耕耘,著述不断,能坚持到今天,说明媒体、读者是相当认可的。(友声珍言121)
微南京丛书#策划人张元卿先生:由国庆兄《纸上金陵》是微城市文库之微南京丛书中跨界传播最好的一本。书香声远,自有知音。(友声珍言122)
拙文《养花重寓意 》发表后,名编辑罗文华先生评:很有观察,很有积累,很有角度,一般人写不了。(友声珍言123)
京城教育学专家鲍迎秋女士:此书写的是民间的娘娘,她可不一般,求子得子,求平安保平安,香火旺了六百多年。欲知故事几何?且看《老娘娘琐话》。这风俗比宫廷戏有内涵,老百姓都想多子多孙,吉祥如意,没有不追捧的道理。(友声珍言124)
《鞋上的小猪》刊于4月13日《今晚报》后,著名学者罗文华说:由国庆兄文章不长,却很有深意,鼓舞疫情中的父老乡亲提振精神,增强勇气,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友声珍言125)
后一篇:好友推介由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