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馋人的面包(张爱玲的美食记忆-1)

(2013-09-09 08:53:36)
标签:

文化

天津

生活

美食

分类: 时尚回眸

那些馋人的面包(张爱玲的美食记忆-1)
今晚经济周报:2013 年 9 月 6 日,由国庆/文

 

那些馋人的面包(张爱玲的美食记忆-1)

 

祖籍河北丰润的张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清末以来涌现出数位著名人物,如两广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民国交通总长张志潭等,他们都与天津关系密切,并在天津置地客居。张爱玲两岁时,她的父亲张志沂通过张志潭在津浦铁路担任英文秘书,1923年,张爱玲全家由上海迁到天津。
张爱玲在天津“英租界一个宽敞的花园洋房里”度过了近6年的美好时光。她后来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生动地回忆道:“小时候在天津常吃鸭舌小萝卜汤,学会了咬住鸭舌头根上的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与豆大的鸭脑子比起来,鸭子真是长舌妇,怪不得它们人矮声高,‘咖咖咖咖’叫得那么响。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到了上海就没见过这样的菜。”对鸭舌小萝卜汤,张爱玲用了“馋涎欲滴”来大加赞美。
二十世纪40年代末,天津起士林在上海开分设了分店,浓浓的津沽情结让张爱玲成了那里的常客。1950年,张爱玲搬到上海南京西路附近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她在这里完成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和小说《十八春》等。张爱玲后来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
关于面包,张爱玲印象较深的还有离她学校不远处的上海兆丰公园对面的一家老大昌俄式面包店。她清晰记得,“各色小面包中有一种特别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点酥皮,下面底上嵌着一只半寸宽的十字托子,这十字大概面和得较硬,里面搀了点乳酪,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后来,在美国的张爱玲当听到“热十字小面包”的名字时,还以为也许就是老大昌的那种面包了,但见到的却是粗糙的小圆面包,上面用白糖划了个细小的十字。她觉得口味很一般,“即使初出炉也不是香饽饽”。
在张爱玲的记忆中,老大昌还有一种肉馅煎饼,名叫“匹若叽”,表面金黄,软软的像布袋的样子。因怕油煎食品不易消化,她并没有买。张爱玲后来在日本时,到一土耳其人家中吃饭,尝到了家庭自制的匹若叽,她觉得味道非常好。 

 

 

图:张爱玲早年在天津故居留影

备注:从本期开始,报纸改版,粉刊与蓝刊合一,周五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