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政治杂谈 |
经常有人斥责剥削,这貌似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对强势一方的声讨。似乎被剥削的就一定是弱者。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当中许多人至今仍相信一个古老的神话,即妇女、儿童、黑人、民工等“弱势群体”是最容易受剥削的。可是,假如确实如此,那么在世界上利润率最高的企业中,我们就至少应该找到一些是由清一色妇女、儿童、黑人和民工组成的。事实上找不到这样的企业。到处都有抓破头想争创利润的经理,可有谁会说“让我们改雇妇女、儿童、黑人和民工吧”?为什么?归根结底,“支付低薪”与“进行剥削”是两回事。
假设一名山西黑煤窑的矿工或者一个东莞外资工厂的普通劳工,每小时创造的价值是1美元,而最终实际支付给他的报酬只有50美分/小时,他有50%的劳动成果被“剥削”。
这样看来,即便程序员和金融管理人员每小时的绝对收入是底层劳工的20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被剥削的比率和绝对值也都远远高于矿工和劳工。
尽管这些例子中的数据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不是很准确,但是其背后暗藏的状况还是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博弈论当中的经典模型——“智猪博弈”的情况与这些事情相吻合。在具备民主法制基础的现代社会中,如果从本质上一定要谈“剥削”的话,那事实上被剥削的更多是社会的上层,而不是底层。也就是说,处于强势的一方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出贡献,并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共享自己创造的价值。
如果仍有人觉得这件事情“不可思议”的话,那么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理解。反观那些在“黑煤窑”、“血汗工厂”饱受劳役之苦的底层劳工,尽管其处境艰难,并时常伴随合法权益受损害的情况,但是不可否认,这与“奴隶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这些底层劳工并没有被强迫去那些恶劣的环境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甚至还有呆在家里不工作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权利,尽管那点钱少的可怜,但是与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拒绝工作反抗奴隶主就会被处以酷刑甚至处死的情况还是有本质不同的。
既然这样,那么又是谁剥削了底层劳工弱势群体?
如果说出身不能选择的话,那么后天发展所走的道路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事实上,很多出身贫苦的农民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即便不能出人头地,过上平均水平的生活还是不难办到的。那些沦落到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其普遍的受教育水平不高,而比这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落后愚昧的思想以及消极的态度。
在现实中,很多人对所处的环境、所供职的公司不满意的话,可以选择跳槽,前提是要有的选。不可否认,水平越高能力越强的人,相应的就拥有比较多的选择。而能力低的弱势群体,选择的权力就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坏的境况就是根本没得选,只能听天由命任人摆布。
自身的懈怠导致了悲惨凄凉的状况却又要那些不懈努力开拓创新的人来买单,这才是赤裸裸的剥削。
当然,社会要兼顾公平,为那些被剥削的人提供了荣誉和心理满足,以及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如果你不想剥削别人,那就通过努力来达到被人剥削的层次吧。
还不明白?再好好想想,究竟是谁剥削了谁?谁又在得了便宜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