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文化传统道德 |
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度,往往习惯于把个体不符合其社会道德的行为归咎于家庭的“教养”问题。但与此同时,却偏偏把个体取得的荣誉成就与国家政府组织的教育培养紧密挂钩。
再反思一下某些所谓的道德,更多时候也并不是真正的人品问题。反倒是这样一个社会为了达到其某种目的,去刻意的限制了某些正常的甚至是进步的行为。而借用家庭这样一个基本的社会构成单位,那种具有明显逻辑问题的“道德”就轻而易举的被散布开来。即便遇到清醒的个体对其提出质疑并用实际行动进行抗议,这种伪道德体制下的众多盲目个体也会以一种“先天”的免疫力去围攻“异端邪说”。其主要手段往往就是指责其“教养”问题。这其中自然有暧昧的谴责其家庭(父母长辈)对其疏于“管教”的意味。如果用直白的表达方式,台词应该是“有人生没人养(特指精神层面)”。
现在这种技俩似乎对于逐渐觉醒中的人们已经难以奏效了。每个人成长经历、家庭出身各不相同,阶级差别(从思想境界、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综合评价)是广泛存在的。处于不同群体和社会层面的人,其所受的教育教养也都千差万别。试想让一个农民用他那“纯朴憨厚”的道德教养去衡量一个商人或者政客“精于世故”的行为,那他势必是难以理解的,最终还会按照某种可笑的逻辑推导出对方“缺乏教养、道德败坏”的结论。
正如奴隶社会中,奴隶的道德就是要服从,要安于现状,要对主人忠诚。但是奴隶主的道德就是要有权威,要对不安分的奴隶实施镇压。假使把奴隶的道德用在奴隶主的身上,那在奴隶主阶级看来,就是最大的不道德了。
人本来就是不能从根本上互相理解的,尔等只要明白这个事实就足够了。如果还对这个事实不满,那就用你的实力去打击与你观念相左的行为。要是连这个都没有勇气和实力去实现,那么你就只有封住自己的眼和口,卑贱并痛苦的活下去。
寡人接受的“教养”,乃是对那些SB的行为要勇敢直白的去抨击揭露出来,以此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
对于显而易见的SB采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是应该受到现代道德严厉谴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