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去一小丫头片子的博客,看到这孩子在个人简介中写自己的IQ为146。这使得寡人回想起在去年的《男人装》杂志里,同样也有一小丫头在面对访谈的时候说自己的智商140,还非常得意的宣称漂亮的没有她智商高、比她智商高的都没她漂亮。
这些的确都挺可笑的。
在中国,为了证明自己聪明而去相关权威机构做这种测试的人也并不多。因为根本没有那个必要。恰恰相反,更多时候反而是用这种测试方法去确认某些疑似的智障患者。
即便是这样,市面上还是有众多为迎合大众娱乐心态而搞出的IQ测试,多数都是以网站或者书籍的形式出现。不知前面提到的这两个孩子是否属于后者。
其实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科学家便开始发展测定人类智力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经由一套标准测知一个人的智商得分。至于智商到底可以多高,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定论。
不过,潜藏在这些测验背后的理念,是相信得分越高者越有足够的思维能力来运作,以及吸收知识。
在这样一种测试机制下,相同题目的得分会根据被测人的年龄差别而各不相同。答对相同题目的前提下,年龄越小得分越高。
也正是这种IQ测试机制,为各个国家各大高等学府提供了大量的少年天才。
更多的那些资质平庸的人,如果在12-18岁期间并没有去做此类测试,待到成年之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就慢慢会发现那些所谓的测试题目其实并没有什么。很多问题都已经在现实中遇到过,于是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这就失去了“智商”测试的意义。
同理,那些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参加诸多“奥赛”的所谓聪明学生们,也并未见得在成年后有多大的作为,多数依然沦为碌碌无为的泛泛之辈。而所谓“奥赛”之类的节目,也不过是用一种超前的标准去衡量选拔所谓“天才”儿童的一种手段罢了。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机制,特别是在中国,非但没有起到预期的目的,反而造成了过多的教育资源浪费以及众多家庭的盲目。
事实上,尽管IQ测验的模式普遍用在主流的学习机构间,并被当做一种客观、公平的评量标准,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质疑的态度和反驳的意见。有些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甚至视之为一种假象与谎言,因为它残酷地排拒那些对考试有高度焦虑、或不熟悉答题方式的聪敏学子,却让那些才智平庸、但有机会反复做仿真试题的人轻易过关,进入令人艳羡的高等学府。更重要的是,这类测验预设的一些评量标准,往往带有文化意识型态的成分,甚至是种族歧视。
有的专家更指责IQ测验并不能表现人的真正智力,因为在这一套测验中,有些基本预设被认为是缺乏科学基础的;这些预设只是把人视做工厂统一制作出的成品,而非整体考量每个人的思虑过程及结构。
因此智力测验并非是全然公正、可信的。与其怨艾自己的智能驽钝、才智平庸,或者得意洋洋于自身的聪慧,不如努力发挥一己之长才,多学多看,才是务实之道。
补充一句,其实寡人的智商要比那些小丫头高。只是寡人向来低调,不喜欢张扬罢了。IQ高又怎么样呢?做出爱因斯坦、达芬奇那样的功绩后再说也不晚。否则真愧对了那么高的得分!
再补充一句,寡人也从不回避自身EQ值比较低这个现实。
貌似EQ与IQ是成反比的吧?
不疯魔,不成狂,唯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的吧?
电影《手机》里的费墨说过:做人要厚道......
寡人也不喜欢什么狗屁成功,只要永远这样混迹下去就好了。
吃喝不落空,操X不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