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有梅花是知己——鲁迅印章

(2011-12-14 12:59:54)
标签:

原创

管继平

民国文人

印章

篆刻

鲁迅

陈师曾

杂谈

分类: 文人书法
只有梅花是知己——鲁迅印章http://s14/middle/4b048e7egb40657727aed&690

管继平
 
    文人和印章,或者准确地说,印章和文人,常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为,文人未必个个都雅好印章,但雅好印章的,那毫无疑问,一定就应该是文人了。尽管文人擅用笔,刻印须舞刀,听起来仿佛是一文一武,而实际上刀和笔,原本就是一回事。上古时以刀代笔,后来又挥笔如刀,功能上似有相近之处。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刀笔并用,所谓的“刀笔吏”,即指当时的文吏在竹木简上写字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刮之。可见文人舞刀,自古以来就有很深的渊源,发展到后来刻印、玩印或藏印,也就顺势而为、顺理成章了。

    说起文人印章,我首先又要想起鲁迅。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艺术爱好很多,对各类版画、汉画像石、金石碑拓、古钱币、书画古籍等皆有所嗜。对于书法印章,显然是相当的内行。一九一六年,绍兴印人杜泽卿将自己的篆刻作品编成《蜕龛印存》一册而求序周氏兄弟,周作人可能觉得自己不如大哥熟谙此道,仅写了个草稿,就寄呈鲁迅来修改润色。鲁迅的改定稿只短短四百来字,但将古时印章的传说、起源和发展以及印章的实用和审美价值等,都一一交代了,文末还不忘夸赞了作者的印章“用心出手,并追汉制,神与古会,盖粹然艺术之正宗”,可见鲁迅先生对印章艺术的了然程度。其实鲁迅自己也能刻印,早年在三味书屋念书时,为了勉励督促自己,他就曾用刀在书桌上以篆体刻过一个“早”字(当时鲁迅的书桌都是自家带去的,所以算不上是损坏公物)。而在现存的鲁迅遗印中,就有一方白文草书“迅”字印为鲁迅自刻,许广平当年捐赠予北京鲁迅博物馆时称,该印是实物印章中唯一一件鲁迅自刻印,弥足珍贵。

    鲁迅儿时的刻印,估计得自其叔祖周芹候先生的影响。据说周芹候多才多艺,也擅刻印,虽刻得比较业余,但在十几岁的孩子眼里,也算不同寻常了。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书中曾有一篇《上坟船里》就写到:“又有一回不记何年,中房芹候在往调马场舟中,为鲁迅篆刻一印,文曰‘只有梅花是知己’,石是不圆不方的自然形,文字排列也颇好,不知怎地钤印出来不大好看。这印是朱文的,此外还有一块白文方印,也是他所刻,文曰‘绿杉野屋’,似乎刻得不差……”

    “只有梅花是知己”,句子很好,但出典未详。此原印现藏于鲁迅博物馆,就印拓来看,篆刻水准尚处于业余玩玩之阶段,又何况还是坐在船舱里的“急就章”,故不必苛求。估计鲁迅也是识者,是印据现存的资料显示,从未见他使用过。但数十年来,此印鲁迅却一直珍藏着,也寄托了一份对叔祖的怀念之情。

    据资料所载,鲁迅先生共有遗印五十六枚,其中有印章实物的五十方,留有印鉴而无实物的六枚。这一些印多为姓名笔名章、藏书鉴赏章和闲章等等。我在鲁迅的书法作品中发现,他真正钤在自己书法作品中的印章并不多,常用的也就那数方而已,而且鲁迅先生基本不用什么起首印或压角章之类,他绝大多数的条幅诗稿中,都只用一方印章,有时他应人所请作书,甚至是不盖印章的。

    为鲁迅治印的多为篆刻名家,当然不得不说的是一位与鲁迅交谊最厚的书画篆刻家陈师曾。义宁陈师曾名衡恪,号槐堂,晚清同光派诗人陈三立之子,史学大家陈寅恪之兄。他和鲁迅早年曾同窗于南京矿路学堂和日本弘文学院,后又同在民国教育部共事,而且他们趣味相投,关系自非一般。在鲁迅日记中,尤其是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六年之间,经常可读到他与师曾访友逛书肆的记录。陈师曾作印古拙纯朴,老辣浑穆,深得鲁迅喜爱。

    陈师曾替鲁迅刻印多方,如“会稽周氏收藏”、“会稽周氏”、“俟堂”等,《鲁迅日记》大多都有记载。查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日记》中就有:“师曾贻印一方,文‘俟堂’。”据许寿裳后来回忆道:当时陈问鲁迅印章刻何内容时,鲁迅便说:“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堂罢”。此语出《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其下句是“小人行险以徼幸”,意思是君子居心平正坦荡等待上天使命,小人则想以冒险求得偶然的幸运。那时鲁迅正在教育部任佥事,时局动荡,人心叵测,鲁迅借用此句自然也是别有寓意的。

    如图还有一方“会稽周氏藏本”,是陈师曾所篆,张樾丞所刻。那时鲁迅因藏碑拓之需欲请陈师曾代刻二枚木章,师曾因不善刻木,于是写好印稿就请琉璃厂的刻印名手张樾丞代劳。张樾丞从小在琉璃厂刻字铺里当学徒,经过刻苦用功,遂成名响京城的治印名家。他擅刻各种材质,尤其刻铜印、铜墨盒镇纸等为当时一绝。据云后来新中国开国大印也是他所刻制。鲁迅得陈师曾介绍,先请张樾丞刻了“会稽周氏藏本”和“俟堂石墨”两方木印,非常喜欢,后又多次去求刻,还代许寿裳求刻,如《鲁迅日记》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一日就记有:“下午同陈师曾往留黎厂同古堂,代季市刻印,又自购木印五枚。”据查这五枚印分别是:“随喜”、“善”、“伪”、“翻”、“完”,皆为鲁迅校碑鉴赏之用。所见“随喜”一印,虽为木质楷体,却刻得古朴苍莽,饶有金石味。

    鲁迅的常用印中有两方是早期的西泠印人吴德光和陶寿伯所刻,那是鲁迅居上海时,与“三弟”(周建人)到西泠印社花“泉四元五角”所刻。吴德光乃西泠创始人之一吴隐之长子,一方工整饱满的汉白文“鲁迅”印,顶款有“德光”二字,此印鲁迅常用于自己著作的版权页上的印花,看来比较喜爱。另一方朱文“洛文”即陶寿伯所治,陶寿伯后列赵叔孺门墙,与陈巨来、方介堪、叶露渊同为“赵门四杰”,亦印坛一时之翘楚也。

    鲁迅晚年还经常使用两方略小点的印,一白一朱,分别是“鲁迅”和“旅隼”。一九三三年鲁迅致郑振铎信中曾提及:“名印托刘小姐刻,就够好了。……”信中的“刘小姐”,指的就是刻此两方印的刘淑度。刘淑度名师仪,一九二五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课余在齐白石门下学艺。白石先生曾评她“篆法刀工无女人气……殊为闺阁特出也。”
    据说郑振铎先生当初托刘小姐为鲁迅刻印时,刘刻得非常认真,刻完后专门拿给白石老师看,白石大师还修改了“旅”字中的一笔。由此看来,鲁迅的印章中间接还有齐白石的一刀呢!

    不过,最后还不应该忘记一位替鲁迅先生刻印最多的篆刻家,那就是当代印人钱君匋先生。钱君匋年轻时曾跟着装帧设计家陶元庆多次拜访过鲁迅先生,对先生怀有一份特别崇敬之情。“文革”中他广搜鲁迅用过的笔名,终于“文革”后期,倾一年之力,刻成了一套有168方的《鲁迅笔名印谱》,成就了他对鲁迅先生永久的纪念。
 
2011-1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