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血

标签:
杂谈 |
2011年7期 专题 《道德之血》实例篇
http://s11/bmiddle/4b042148ta8e03530834a&690
一位职场达人的公益之路。
茉馨:当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文/
“在那美丽的香山畔,香呀香山畔,我那亲爱的老奶奶,正翘首期盼,五年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
3月7日,香山老年公寓,义工“似曾相识”用《妈妈的吻》曲调,即兴改写了一首歌给老人演唱。
3月20日,爱心家园义工联庆祝驻京五周年巡演第一站,在香山老年公寓拉开帷幕。义工们载歌载舞,吹拉弹唱,为老人们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演出,纪念延续五年的情谊。
2006年3月19日,义工联第一次走进香山老年公寓。从那时开始,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雨晴雪,义工们坚持用周末时间给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们送上关爱。松堂关怀医院、英智康复中心、清颐敬老院顺义太阳村、星星雨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处处见证了爱心家园北京站义工们的关爱行动和温情情怀。
五年来,爱心家园义工联足迹遍布北京及周边100多个义务服务场所,开展集体志愿服务900多次,参与义工10000余人次。
不仅在北京,在湖南、上海、广州等地,爱心家园每周不间断同步组织“助学、助孤、敬老、护幼、扶贫、义演”等公益活动,先后获2004及2005年两届“湖南公益事件奖”、2006年“湖南慈善奖”、2010年北京“两节送温暖”突出贡献奖。前不久,在“寻找身边的探路者”活动中,爱心家园义工联创始人茉馨获得“爱心大使”称号。
茉馨,70后,湘妹子,小时候家庭的贫困、父亲的坚毅、母亲的恒心、长女的责任、湖南人的血性,给茉馨成长的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她打小崇拜湖南老乡雷锋,坚信雷锋精神能洗涤心灵,净化社会。
从捐出微薄工资资助失学儿童到平日的助人为乐,茉馨一直尽心行善。但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弱小的。2002年的一次救助行动,让她明白了爱心的细流汇聚成江河的力量。
2002年夏天,闷热潮湿的长沙,一个7岁的小女孩赤脚在街头卖花,她母亲身患尿毒症,急需换肾,但巨额的医药费让家人承担不起。
茉馨当时是红网记者,想要帮助“卖花女”的念头促使她在论坛上创办起爱心版块,最初“有些网友强烈响应,但人不是很多”。后来网友的互动让湖南各媒体也加入了呼吁行列,最终筹到了三十万元捐款,小女孩的母亲顺利换肾,小女孩也重返课堂。
这次救助结束后,爱心版块何去何从?一个新的计划在茉馨心中酝酿:以红网爱心家园论坛为平台,成立网友爱心俱乐部,利用周末时间到福利院、敬老院做义工,帮助老年人拥有幸福尊严的晚年生活,帮助少年儿童拥有健康平等的快乐童年。
2005年,随着工作调动,茉馨来到了北京,如何持续公益理想?是独自上路还是寻找同盟军?工作之余,茉馨决心把爱心的火种播撒到北京,决心呼唤和寻找同路人。助人之火随之燎原。
“坚持做了8年,对于自己,是怎样一番心路历程?”
茉馨说,无论发生了什么艰难险阻,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得到认可。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如果一辈子坚持做下去,带给别人的都是快乐,那么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可以带着笑容走了。仅仅自己做了还不够,如果有更多的人受自己影响,也坚持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的话,这辈子也就值了。
茉馨最自豪的一件事,是提出“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的理念,这个理念被大家认可——“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理念,是爱心家园的宗旨,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话,人的心灵都会归于宁静了,这个社会就不愁不和谐。
关爱不仅仅是付出,还有收获。
和公益轨迹相伴的是个人的奋斗轨迹——1998年,茉馨在株洲电台做节目主持人,2001年到了长沙,加盟“红网”,成为互联网记者,2005年来到了北京,经常惬意地从府右街散步到天安门广场,来京5年,成为职场达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得到了同步实现。
义工8年,有太多感人的场面珍藏心间——那一次在河北崇礼山区的助学支教行动结束,踏上返程时,孩子们依依不舍追着车子跑,流着泪挥着小手喊着再见,义工们隔着车窗也洒下不舍的热泪,五月的天空突然飘起了雨夹雪。
这样的瞬间在茉馨的脑海中萦绕了无数次,更坚定了走公益之路的决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茉馨其实是网名,她的原名也芬芳沁人——匡莉芳。
http://s1/bmiddle/4b042148ta8e03b228d40&690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暗夜中的一盏明灯,寒冷中的一杯热茶。
王景光:苦行僧的值得
文/赵涛
1月22日,执着奉献的80后贫困生王景光当选“感动南京2010年度人物”。
2月28日, “2010年度感动宁夏人物”评选活揭晓,固原学子王景光用自己的善行感动塞上大地。
王景光,1988年生,宁夏固原人,现为南京晓庄学院大三学生。一位普通的大学生,为什么能够让他的家乡和客居的城市感动?或许我们可以从“感动宁夏”给出的颁奖词去寻找答案——
“当这个22岁的小伙子每天只吃一顿饭来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暗夜中的一盏明灯,寒冷中的一杯热茶。”
王景光读大学两年多挣了两万块钱,他把卖菜、发传单,做建筑安装工、饭店干伙计的收入大部分捐给了10名贫困孩子,每月只留150块钱给自己当生活费,午饭常常能省则省。
一个自己不舍得吃饱饭的人,心中还想着比自己更弱势的群体,这不能不让人感动。北大教授孔庆说,作为西部的学生,捐助不应该由他做,我们听了之后不太好受,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要这样勉强自己?
王景光自己也是贫困生。父亲是普通职员,母亲在家待岗,弟弟读大学。为什么要进行如此艰难的资助?
“很多人都劝我,说等我有钱了可以帮助更多人。可问题是如果我不帮助这些贫困生,他们就失去了读书的最好时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拥有100万,但是我希望现在能帮助一个是一个。我想让更多的山区孩子走出来,看到外面的世界”
10个孩子,每人每月100元,加起来就是1000元。这些钱全是王景光打工挣来的。这一年多,他在一家酒店做发货员,每月工资1300元。工作时间是晚上6点到夜里12点,有时候忙到深夜一两点才回宿舍。
这也不是他第一次献爱心。14岁时,他背着父母打工,将收入捐给困难孩子。读高中时,他省吃俭用资助两名同龄人。大一时,班里很多同学都申请助学金,王景光却悄悄地自动放弃了。
王景光做过15年的班长,对于助人为乐有着自己的体会——小时候,你帮助别人,图的是别人也会帮助你;随着帮助的人越多,他越来越感到,那是一种快乐;再后来,快乐升华为一种人生价值。
对于景光来说,每个月都有他快乐的一天——“每月10号发工资,钱包被1300元塞得鼓鼓的。第二天,是我前往邮局的日子。我把1000元分批给孩子们汇出去,想到他们能够读书了,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满足。”走出邮局大门,王景光脸上洋溢着微笑。
“你要真以为王景光是铁人就错了,他也会累,也会哭。但是他特别坚强独立,从不轻易跟陌生人诉说。”王景光的舍友说。熬夜打工累了,嘴里就嚼一点冰块,打开手机看到孩子发来的短信,他会流眼泪,这些学生就是他坚持的唯一理由。
若不是景光资助,14岁的李秀早就辍学了。这个苦孩子,7岁丧母,父亲半身不遂,每个月景光准时汇来的200元成为李秀姐弟俩的生活费。怕她冷,王景光还从南京寄来新棉袄。
贺套村中心小学读五年级的邵乾坤听说大哥哥不吃饭资助他上学,从破旧的书包里摸索了半天,拿出5张1毛的纸币,在村里的小卖部含泪拨通了王景光的电话,“大哥哥,不要因为我们累垮了!”
很多人关心他的身体,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不够理性,不宜提倡。其实,王景光把自己规划的很好,白天看书,晚上打工,他说自己享受这种节奏。也许就像那些苦行僧一样,他有自己的极乐世界,不足为世俗理解罢了。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生百年和几十年都一样,关键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值得别人回味的事情。”王景光的话,看似解释,更像自励。
在孔庆东看来,人怎样更充实更有价值,王景光的层次更高。“他具有诗圣杜甫的精神,杜甫并不是自己有钱了才去关心别人,自己活的很穷困,仍然想着天下寒士。”
“我每天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同学和老师。但是我这一年头发白了不少,眉毛也掉了一半。”王景光说, “心里想着那些盼望读书的孩子,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心机。”
其实,他不是道德孤本,只是一位好心肠的邻家小弟。
关于未来,他准备完成父母的期望,大学毕业了去考公务员,不过,他想去的地方是西藏,因为他喜欢探险,那里有最高的山峰,有险峻的峡谷,可以拥有自己的小木屋,过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