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兄弟叫济源
(2011-05-28 17:58:05)
标签:
杂谈 |
2010年4期 鸟巢一代
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不可以没责任感——这是杨济源校内网上的最后签名。
我们的兄弟叫济源
文-赵涛
杨济源倒下的那一刻,千里之外的蓟县正在酝酿一场大雪,59年未遇的大雪。
杭州,这座温柔的城市,因为杨济源的那片鲜血,平添了几分英雄的胆色。
一缕阳光射入杭州市殡仪馆,洒在济源的身上。遗憾的是,这个21岁的男孩,再也享受不到阳光的温暖。新年的阳光。
在距离2010年钟声敲响还有一个钟头的时候,杨济源和同学发现四名小偷在浙江工业大学北门附近行窃,他们勇敢地围了上去,搏斗过程中,一把刀子插进了他的胸口,他躺倒的地方,留下一抹悲壮的血红。
甚至没有挨到2010年的到来,抢救室的门开了,老师低声对杨济源的舍友说:“去把他最好的衣服拿来吧。”
此诗,蓟县仓上屯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年近六旬的杨合夫妇谈论着小儿子。天擦黑的时候,济源打来电话,说他打算报考研究生。
一个月前,儿子给家里写的信还放在茶几上:无论天好天坏,心情要快乐一些;无论事顺事忧,心胸要放宽一些。谁承想,这封感恩节的家信,却成了遗书。
流泪的不只白发亲娘,还有素不相识的杭州市民——
一位中年妇女在一封给“天堂杨济源”的信中写道:真不愿意/好孩子/2010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居然照不到你年轻的身上/铿锵的脚步/铿锵的语言/你承担着责任/你远去/再不回来/在天堂回眸/请你看我飘逸的白发/为你哀悼……
还有为济源写歌的网友,那首叫做《兄弟安息》的歌,哀伤地唱——
鲜血染红了争议,青春定格在年底。你就这样匆匆离去,我的兄弟。责任铸就的主题,诠释和谐的旋律,你用生命悲壮演绎,我的兄弟……
杨济源在校内网上最后更新的签名:“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不可以没责任。”这句话,一天之内传遍了浙工大校园,也成了不少男生的座右铭。
责任是无私的付出。作为化学工程专业0701班的班长,杨济源为大家服务了三年,他组织各种活动,假日包饺子宴会、春日踏青出游。洪水肆虐,他趟着齐腰深的水,给同学送来食品;同学生病,他用自行车送到校医务室打点滴。
责任是涌动的热血。杨济源每年都参加无偿献血,2009年6月,他因疲劳生病住院两周,刚刚康复,有瞒着同学去无偿献血。同学劝他,他说:“为社会做好事,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成年人了。”
责任是对社会的担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批四川籍伤员被送达杭州医治。杨济源一清早来到火车站迎接伤员。那天他帮医护人员抬担架,运送病人,一刻都没停过。
责任是心中充满爱。1.8米的大小伙子会写信叮嘱父母:平时吃得淡一点,注意营养,每天吃一个苹果。灵堂上,大颗的眼泪也从杨爸爸脸上滑落。他说,“济源说毕业后想回老家,这样就可以照顾我们了……”
追悼会,济源姐夫的话让人动容……“虽然从今以后,这个节日对我们这个家庭来说不在喜庆,但每到这一天,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兄弟叫济源。”
是的,我们的兄弟叫济源。在这个蜗居时代,我们可以蚁族一般地为明天打拼,可也不要忘记,哪怕身体匍匐到尘埃里,还有一个在青葱岁月戛然而止的生命告诉你,什么叫壮举,还有浩气。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济源兄弟没有走,他青春洋溢,高扬臂膀,仍然行走在80后的精神家园中。
拜物思潮,利己风行,但不意味着责任成为奢望。总会有这样的时刻,需要曾饱受诟病的青年人挺身而出,“重然诺,轻生死”,“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客为家国者亡”,似的,那是如大熊猫一般珍惜的春秋风骨。
这不是键盘轻触就敲出的轻飘飘的汉字,它需要去身体力行。什么时候,该以怎样的方式站出来,或许你没有想过,但绝不意味着你做不出来。淡然,尊重个性与自由的年代,这不是精神桎梏,不过它们也绝不应看做敝屣和草芥,不屑一顾;不应视为傻帽,嬉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