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顺达:在乎你遇见的每一条小鱼

(2011-04-11 23:03:03)
标签:

杂谈

 

 

2009年8期

 

这是流传已久的故事——沙滩的水洼里有成千上百的小鱼被困,一个小男孩捡起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别人说:“孩子,这水洼里小鱼成百上千条,你救不过来的。” 孩子一边捡鱼一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陈顺达就是这样一个“傻”孩子,他在西部遇到的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就是水洼里的一条条小鱼。

陈顺达:在乎你遇见的每一条小鱼

采访/ 赵涛

陈顺达坐在我面前的时候,过长的头发看上去略微疲乏。两只眼镜片,各在不同的部位磕了一个口子。背包很大,显得人很瘦弱。

这次从哈尔滨千里奔波来北京,为了了却多年的一个心愿。他通过电视台联系到了厂家,为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帮助的周梅装假肢。周梅9岁时被山体滑坡的巨石砸中,从大腿部截肢。12年中,陈顺达不断给她独立和帮助,教她单腿骑自行车、逼她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今,周梅已经坐在大学教室里读书,而且还是陈顺达支教群体的志愿者。

陈顺达经常这样的奔波,从黑龙江到贵州、广西,在广袤的国土上自东北到西南划一条长长的斜线。

陈顺达1984年生人,是一个靠着国家助学贷款读书的贫困大学生,却组织了1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为1000多个孩子找到资助者,为西部学校筹集物资100多万。

并不想透露给人们诸如“人穷志不短”“追求大我”之类的春秋大义,只是想让人们知道,80后有这么一位,匆匆赶路好好活,忙着做有意义的事。

 

不顺不达

 

每人的名字只是美好的寄托,命运常常会开名实不符的恶作剧。事实上,陈顺达的经历坎坷,不曾顺利也未腾达过。

“我是一个从山里面走,不,应该是爬出来的孩子。”2008年1月25日,中央电视台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录制现场,主持人敬一丹问陈顺达为什么坚持做助学、支教这件事时,他这样回答。

小时候的记忆大概就是穷和苦。

“从小我们就穿得很破,记得我出一个笑话,学校要开运动会,要求穿运动裤,我回家给妈妈说了,妈妈不知道运动短裤是什么,但是在电视上看过运动员穿的短裤和小裤衩一样,于是就在家里找了一条裤衩给我,让我穿着去参加运动会,结果可想而知,我被全校人嘲笑得不知道怎么逃跑。”

母亲也不容易,患有甲亢还得凌晨两三点钟起床,蒸馒头准备天明卖,走乡串户收鸡蛋,收辣椒,卖毛线,什么挣钱做什么。

父亲曾是民办教师,后来教不成书了便酗酒。酒喝醉了,常常在山路上磕破跌伤,免疫力低下得了败血症。

2003年,陈顺达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西南师范大学援藏班的入学资格,父亲突然重病住进了医院。

“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可笑,其实这个援藏班是不收学费的,当时也不知道。即使收费也可以申请贷款啊,唉,山里太闭塞了,当时就觉得穷,哪有钱读书?”

坦白地讲,当时陈顺达恨这个家,不识字只会吊在房梁上用竹竿抽他的母亲,对孩子不管不问整日醉醺醺的父亲。于是,18岁出门远行,没有目的,只是想离开那个家。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他去了贵州黔西县树嘎小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讲好的苞谷或生活费村里常常兑现不了,那也没关系,山里太缺老师了,糊弄饱肚皮给娃娃上课就行了。从黔西北跑到黔东南,他一路走一路教,自嘲说自己像个“云游诗人”,他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给孩子们讲外面世界的精彩。

这样云游了一年半,时间到了2005年,陈顺达回到了久违的黔西县家中。父亲住院了,妹妹偷偷辍学了,手术费没有着落。

元旦刚过,陈顺达就开始不停的签字:爸爸的病危通知书,高利贷借条。父亲这次病危,动摇了陈顺达支教的想法。

回想一年多来,自己光步行走的山路至少要到数千里。可能够改变的,究竟有多大呢?自己作为家里面最能读书的孩子,应该承担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他照顾爸爸之余拣起书本,偶尔回到原来的高中听课,好赖复习了几个月,陈顺达竟然以555分的好成绩被黑龙江大学录取了。

这应该算例外的一次“顺达”。

 

不忍之心

 

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黑龙江读书?陈顺达有自己的私心。

填报志愿时,他拿来地图,找到离贵州最远的省份——黑龙江。他要远离常常回忆起的山区孩子们,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梦想而拖累负债累累的家庭。然而,徒劳无功。那些简陋的校舍,那些无瑕的眼神,常常令他感到温馨、感到难过。

“那都是些富有人情味的地方。玉米熟了,老乡们要留给我尝鲜;哪家的猪、牛死了,老乡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喊去吃;感冒了,孩子们会弄来草药给我熬。”

有一次,午休的陈顺达把裤子挂在了窗棂上,等他醒来的时候裤子寻不见了,这时几个孩子突然从窗前冒出来说,“老师,我们把你的裤子洗了,挂在外面的树上。”

还有一次,陈顺达不知怎么对孩子们说了一句“等有机会带你们吃肯德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问开了,“肯德基是什么啊?它好吃吗?”“肯德基是不是酥肉啊?”这些话问得陈顺达脸红红的,因为他长这么大也没有吃过肯德基。他只能含糊着告诉孩子们,“肯德基是国外进来的,挺好吃的”。

每当陈顺达走在哈尔滨街头路过肯德基店,他都会想起自己在黔南那所小学当着孩子们许下的诺言。这个诺言他没有兑现。自从离开那所小学,他再也没有回去过。当时离开的时候,面对衣衫褴褛的孩子们那一双双不舍的眼睛,他只说了一句话,“等着我,哥哥还会再回来。”

越是远离,越是想念几千里之外的孩子们。看起来,他的支教助学之路还得继续。

陈顺达的高中同学都先于他两年上大学。通过QQ他认识了很多他们所在大学的志愿者,一个关注西部教育的志愿者群体不断壮大。

陈顺达提议,寒假我们去贵州山区,把那里贫穷但成绩优秀的孩子们的真实现状带出来,告诉大山外面的人!

2006年1月11日,五个人的志愿者队伍从贵阳出发,奔赴陈顺达的家乡黔西县新仁苗族乡。

他们翻山越岭,按照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名单,逐家逐户地调查核实,然后为每个孩子制作小资料——秀梅:12岁,女孩,五年一班,语文79.5分,数学97分,总分第二名。满足现有生活条件,放学后打猪草,做饭吃,家里通电,但不开灯,爬到山坡上看书。

像这样资料,陈顺达和同学们在一个寒假总共搜集了103个,陈顺达把其中的40人带回了黑大,在学校里招募志愿者,为这些优秀贫困孩子寻找结对资助。像这样的调查,陈顺达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足迹踏遍除西藏外的西部11个省(区、市)。

近年来,陈顺达和他的志愿团队募集衣物30000件,裤子25000条,文具3000多套,为1000多名贫困地区的孩子找到了资助者,而他自己亲自资助过的就有100多人。

“我们多走一里路,就有可能多帮助一个孩子;多活动一天,就可能多让一个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 要知道,陈顺达自己还是个靠着助学贷款读书的特困生。

他常常每天两顿饭,吃食堂里最便宜的青菜,顺便一碗免费汤。最窘迫的那个月,他花了73元生活费,7毛钱买四两米饭用酱油一浇就对付一顿。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打工赚钱,扫大街、发传单、当家教。其实他忙忙碌碌收入也不少,每月五六百元的收入有近一半都寄给了他所资助的贫困生。

这个时代,人们不喜欢被拔高的典型。陈顺达自己都说,我没想的那么高尚,我仅仅是觉得那些孩子可爱、可怜、可培养,然后就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努力学习,今后都能有一个出路。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80后,会玩扑克,也会打麻将,以前还会抽烟,也常憧憬要是可以和女朋友天天在一起,手牵手上自习,那该多棒啊!

对了,他和在中山大学读书的女朋友已经在祖父的坟前磕过头,敬过酒,订婚了,女朋友是他老乡,也是志愿团队的骨干。

2008年底,陈顺达荣获中国青春梦想奖。他在博客里这样写自己来京领奖:坐在五星酒店的客房里,其实心里面是一阵痛,我想告诉接待老师,要是住在一个稍微差一点的地方,我们这10个人省下来的钱就够修一个操场的了。

陈顺达的青春梦想是,尽快修完研究生的功课,然后去援藏。

 

 

采访手记:在办公室里聊天,转眼天黑了,留陈顺达吃饭。吃饭时我说起单位食堂米饭免费,他笑着说那我就不买菜,天天只吃饭。

风靡一时的小品《不差钱》里,抠门的赵本山听说打卤面的卤不收钱,说那就来两碗卤,一时成为流行段子。

顺达的话让人心疼。我们常说青年的时代责任,这样的话在我们做完论文、答完考题、做完采访之后,不知在生命里会占据怎样的位置。

陈顺达始终谦卑得有些过头,一条短信里会称呼你三次老师,这样一个青年,在这样的时代着实不多见。

握手告别,那是我握过的最瘦小的一双手,骨头很硬,掌心很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