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川碧水,系着我一生行程

(2010-08-23 23:51:30)
标签:

杂谈

   《中国青年》2007年9期

   在马军的名字前,你可以冠以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这样的荣誉,然而,在这个这个兼具理想理性,低调踏实的人看来,自己流水般的人生轨迹中,从没专门设计过。若真的在忙碌一天月上中天时候探寻情怀深处,才发现——

那川碧水,系着我一生行程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无论你乘坐的是火车、客车或者轮船,水泥桥抑或钢铁桥之下,已很少能看到一条清澈的河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重现那些美丽只能凭借人们脑海里的几缕祖先记忆去浮想联翩了。只是,红尘万丈,还会有一川清凌凌的水来濯洗人们的疲惫么?“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当今天的孩子们只能通过幻灯片了解江河源泉的时候,悲哀还是无奈?风陵渡、罗布泊、云梦泽,当这些美丽的与水相连的名字化作一件件风干的标本时,你会以何种姿态凭吊?

有人哭,有人叹,有人捶胸顿足,有人无动于衷,我们说了一腔废话或者一言未发。不同的是,一个人看到了,他写成了一本叫做《中国水危机》的书,做成了一份中国水污染地图,一直以来,他都在水边行走着,并将一直行走下去。

他叫马军,走过南,闯过北,像每位性情中人一样,亲近着那汪碧水。

“让万古奔流的母亲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毁灭,将是我们最大的耻辱;而让垂死的江河因我们这代人的辛劳而再生,将是我们无上的光荣。”

这句话摘自《中国水危机》的序言。

干涸的河床在龟裂线的簇拥下延伸到远方,荒山秃岭,没有一丝生命的绿色,一个蓝莹莹的“水”字饱蘸江河湖海的灵性斜矗在喊渴的大地上,突兀而醒目。

这是《中国水危机》的封面。

《中国水危机》是一部攒出来的书。作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的毕业生,马军的职业生涯是从媒体开始的。1993年,他进入南华早报担任研究员,负责其网络媒体在北京的各项事务。这份工作使马军有机会走遍国内的山山水水,沿途看到的问题让他痛心不已。

什么时候开始有触动掠过心头?在涓涓细流的母亲河河床,还是荒山秃岭的长江三峡;在臭气熏天的滇池,还是蓝藻爆发的太湖?马军已经记不清了,不过近乎相同的是,水质的糟糕往往冲散美好的期待,失落如一团酵母,一直在心头膨胀。

“当我真的溯江而上返回重庆之时,才发现阳光下的三峡,竟与梦中的三峡有这样强烈的反差。我不敢相信,眼前闪过的竟是一座连一座的荒山,一条接一条砾石堆积的干涸河谷;我没有听到猿啼,但我的眼眶已经湿润……低头看江水,不但是浑浊的,而且极肮脏,漂浮着种种难以名状的垃圾。”

为了赶在三峡蓄水之前留下对这片美丽水域的一抹念想,马军夜宿巫山,可眼前的长江跟郦道元《江水篇》那般胜境相差太远,没有了猿啼却足以引人“泪沾裳”。其实,如此变化的又岂止三峡。晋水之源的难老泉,如今只能靠地下水回灌;“黄河入海流”的壮阔,现在一断流就一二百天;我们的辽、淮、海河早已成了排污沟;昔日明珠般的太湖、滇池、巢湖变成了死水汪……

一条河说脏就脏了,一片湖说干就干了。而几十年前,它们,不是这样的。

“小时候,一到春天,永定河引水渠里的鱼儿就成群结队,悠闲自得的银鳞小鱼旁边埋伏着一条大鱼,而它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水生态多样性常常吸引着我和小伙伴们趴在河岸看上半天。”回忆总是美好的,而今天呢?“官厅水库现在治理了仍然是四级水质,永定河上游的生活工业污水排放依旧。没有了源头活水,又怎会有清渠如许?现在你早看不到卢沟晓月、卢沟漂筏,荒芜的河床上正在大兴高尔夫球场,令人哭笑不得。”

如果说这时候的马军还是朦朦胧胧地想表达一下对水资源现状看法的话,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则直接促使了《中国水危机》的出笼。

1998洪水给我的刺激非常深,为我们这个民族风雨同舟的凝聚力感动的同时,还有更多的思考。面对这样一条母亲河,她所养育的子孙却要严防死守,和她殊死搏斗,到底背后发生了什么?”

带着疑问,从水资源的演变和治理入手,马军开始研读大量的科技文献、历史典籍,再加上以前多次的实地考察,1999年,《中国水危机》一书出版。

这本深入探讨了黄河、长江、西北、东北、华北、东南、西南七大水域问题的著作,在马军看来,如果被冷落在书架上也不意外,毕竟只是一本科普读物。可不管怎样,自己已尽到环保票友的一份心意,和水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就在他准备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时,却发现不觉中已经被这本书带进了一个更大的圈子。

不少专业研究人员提到这本书,甚至有部委的干部买了一批呈交给领导,更多的是来自环保爱好者的热切关注——问题如此严重,该如何解决?“经常会有一些高规格的论坛拉我去谈水,谈宏观的、涉及到重大决策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觉得自己应该专心地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对待。”

2001年,马军离开了南华早报,加入博信国际信息咨询公司当环境顾问,巧合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总也是在中国太太每天睡前读《中国水危机》中知道的马军。

“依靠公众,改变目前自上而下的水资源体制,代之以建立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公开的力度,应该是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最终途径。”

这句话是《中国水危机》中马军想要表达的观点之一。这个初衷开始于每一次的江河考察,成熟在信息咨询工作中,促使了“中国水污染地图”的问世。

Sinosphere公司,马军结合跨国公司在华运营的要求和中国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对客户供应链进行规范检测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通过整套涵盖环保、职业健康安全、劳工权益几方面的标准体系去审核品牌供货商,使得对跨国公司在华的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的教育和监控成为可能。

作为评估官员,马军经常走进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和员工面对面的时候,他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感触:湿闷的车间里,年轻女工操作时铅烟弥漫,容易造成中毒,甚至有可能影响以后婴儿的健康。马军把这个情况写在评估报告里,要求厂商加大通风量。回访时看到,抽风机的功率加大了而且每个操作台上安装了小风扇。每一点的改变都使他更加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环境问题终究是为了人,为了每一个人更好的生存空间。“我们成为世界工厂付出了很多,有些以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我一直在思考,普通人对于环境的诉求,怎样才能转化成执行力。”

之后的2004年,马军作为当年唯一的中国代表参加了“耶鲁世界学人”项目,到耶鲁做访问学者。以大洋彼岸的视角打量祖国的水污染时,焦虑之外更多了几分理性:一些先进国家环境治理的路已经走得很成熟,在那里公众通过司法、听证等手段对环保的参与是多方位的。而在中国,更多还是自上而下的环境管理。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这其中,信息公开是第一步。

2006年6月,马军组建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9月,研究中心推出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 (www.ipe.org.cn)。

“地图”事实上是一个汇总,将来自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海洋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渔业部门统计公布的尚未广为人知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作一个更加系统的披露。通过这张数字地图,可以检索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排污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有2700多家污染企业被曝光,其中33家以环保著称的知名跨国公司面临“跨国污染转移”的质疑,包括不少全球500强在华企业。

在地图上,随便点开一个省市,水质信息显示会告诉你当地江河、湖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谁在毒害家乡的河流?”其中则会标明当地的污染企业。经过几个月的运行,现在地图上曝光的企业达到5000余家。

那个高温的夏天,一份地图的出现,带给不少人恐慌,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是面对水污染地图的沉重与责任。地图发布后,登陆访问者络绎不绝,网站交流互动栏目中,常有公众举报当地的污染信息。

也在这一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年度“100 位影响世界的人物”,马军名列其中。《时代周刊》对马军有着这样的评语:“如果把马军的头像和篮球明星姚明以及银幕上的美人章子怡的头像一起放在北京街头的广告牌上,大多数路人肯定都不知道他是谁。但那些知道的人会说,中国需要像马军这样的人,而且对于这一类人的急切需求要远远超过一名体育巨星或一位电影明星。”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满目疮痍的古老河流需要一份污染地图提醒人们的关注与关爱,飞速发展的工业时代需要马军这样的人站出来,做一个江河守望者,做一个不妥协的环保斗士。

“他以学者的思想、记者的行动力和草根的立场,创造了中国本土NGO的新典范。”

2006年12月9日,“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北京揭晓,这句话是组委会给获奖者马军的颁奖词。颁奖词还有这样精确的概括:他对中国水污染预见性的关注,为现实所验证;他对信息公开机制的创新,为环保公众参与创造了新的模式。

面对荣誉,马军很谨慎,他一直强调要有序参与,官民互动。这种内敛来自走过千山万水之后的成熟,或者更来源于对其所推动的事件进程本身的深切尊重。

对于马军来说,信息公开只是第一步。从舆论参与到治污行动再到重现青山碧水,显然还需要长路漫漫的远征。

2007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这天,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地球村等20多家绿色环保组织向消费者发出绿色选择倡议,呼吁大家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污染企业证明已经改正之前谨慎选择其产品,用自己的购买权力促使企业改进其环境行为。

又是一个重磅炸弹,这份涉及几十家产品的污染企业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百事可乐、三星电子、通用五菱的名字,对于马军来说,这无疑需要勇气。但或许通过这样的形式,公众通过购买行为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形成市场压力,推动每一个企业的节能减排,我们才能找回曾属于自己的碧水蓝天。

在马军的办公室有两个书橱,一个摆满了《中国环境统计年报》之类的专业书和地图,另一个摆满了他行走江河的照片。马军展示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蓝绿的江水和青山交相呼应,仿佛一川静静流淌的绿松石。他说,那是怒江,这是他每年都要参加“江河十年计划”时拍下的。“这原本是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景色,现在已经一路退缩到西南边境,十几年时间,我们就毁坏、消耗掉这一切。江上清风,山间林泉,现在我们还能领略到的这点山与水,是不是应该留给子孙们看看?”

学文出身的马军最喜欢古人写水的精妙,杜子美笔下的岳阳楼,柳宗元诗间的清湘楚竹,在他看来,都是那么的韵味动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空间的广阔与无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是时间的永恒与瞬间。在这样浩淼的时空中,我们只是个过客,维护家园的美丽,是一种道义。其实我们这代人,公费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今天做的这些事,也算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点回报吧。”

那一刻,我看到马军的眼角氤氲着一抹湿云,对于这个已近中年的男人来说,这样的性情已很少显露,每天忙忙碌碌在跟数据、公报打交道之后,往往,已是月上中天。耳边,隐隐传来水声:那是咆哮的瞿塘,是微波荡漾的太湖,是“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清清潇湘。

儒雅转身之后,是理性,正如一个轻波缓行的舟子和外人所称的“环保斗士”。在马军的生命中,舟子的梦想让他叠熨好收在心底,留给午夜阳台的那些清辉;而斗士的责任,让他一直走在路上。那川碧水,牵系着他一辈子的行程,哪怕风餐露宿,雨雪霏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