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时。可以说,太极拳源于长拳,传于炮捶,成于十三势。笔者以为,太极拳的创始并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人的身上,它应该是在继承和发展民间及军队中各种拳法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并汲取了阴阳、五行及中医的经络学说,发展而成的一种
内外兼修的新型拳种。如顾留馨所说,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而在太极拳传播及演变中,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根源,是各派太极拳的母体。关于陈家沟何时开始练太极拳的问题,说法不一,但据史料明确记载的是从第十四代陈长兴(公元1771-1853年)开始的。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成为现在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所以,现在
盛行的太极拳应是在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及其众多传人的辛勤耕耘下,最终成为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名闻中外的优秀拳种。
朝更是雪上加霜,从而也加快了清朝的衰亡。而这些教门结社的农民起义,都把武术作为斗争的重要手段,这也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鸦片战争前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社会秩序素乱,盗贼蜂起,于是北方出现了保镖护院之风,以武术为护商手段等”,因而,也使武术防身自卫、保家护院之功能得以在民问发展。
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子耕耘拳艺精奥,继续走镖山东,历时十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
氏太极拳技术风格。在陈鑫对陈氏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中,缠丝劲可以说是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缠丝运动主要是通过螺旋缠绕的圆弧运动形式以带动全身经络及各关节的连贯运动,不仅有助于舒筋活络、气血流畅,而且还有利于增加肌肉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所以说,陈氏太极拳在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理论指导和推动下,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陈氏
太极拳养生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来陈氏太极拳的养生之路莫定了基础。
杨氏太极拳最早的技术体系是杨露禅在陈家沟向陈长兴所学的陈氏拳法,后经过杨露禅及子孙几代人对陈氏拳法的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杨氏太极拳。现在关于杨露禅到!陈家沟学拳的说法众多,但杨露禅在太极拳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及影响力毋庸置疑。据《水年县志》记载:“杨露禅(公元1799-1872年),永年县广府南关人,约20岁时,经太和堂陈德瑚介绍,到温县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太极拳,专心致志,十年有余,倍
极精巧。”在《徐震佚文集》中也写到“露禅名福魁,十岁左右到陈家沟谋生,经过三十多年才回永年,后由武汝清介绍到北京教拳,名声渐大。”而据顾留馨所考;“杨露禅约十岁左右去陈家沟,约有三十多年始造归水年,返故里约在1839年左右。”现在有关杨露禅返回永年以及进京授拳的时间说法不一,但是他是在返回永年后,再由武汝清举荐到北京教拳,这点应该是可信的。根据杨露禅次子杨班侯生年(1837年)及武汝清(1840年进士)可以推断,“杨露禅返回永年的时间不晚于道光十二、十三年,进京教拳的时间当在道光二十年后的
段时间里”。从杨露禅陈家沟学拳到回到永年教拳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进程中,这时无论是对于武术家还是普通民众来说,习武防身自卫则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中习练出来的武术自然具有很强的实战性。
渐凸显。“逐渐抛弃了纵跳、发劲、震足等高难度动作和忽快忽慢的练法,改造成为动作均匀、柔和、连贯、圆活、不纵不跳的拳套”,“将技击和健身融为一体,把拳式改为不猛不硬、顺遂圆活的太极拳‘小架子以便于更好地普及推广”,使有着较强实战性的民间武术逐渐转向注重健身养生的都市武术。杨露禅进京后,根据当时社会环境及授拳对象的不同,对陈氏拳法进行第一次改造,从而使它更加适应当时的习练人群。经杨露禅改造后的拳法实战性减弱,健身养生性开始逐渐呈现并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是后人所称的杨氏太极拳“老架”。如杨振基所说:“我曾祖父练拳之初,其目的无非是制敌保身,中年亦以此为子训。到北京传拳后,看到不少跟他学拳的人,瘦弱的变强壮了,有病的变健康了,他逐渐体会到太极拳具有‘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功能,便把太极拳作为强民身、救弱国之术。这时他对太极拳的认识有了社会化的变化,他的思想对第二、三代传人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1837-1892年)少时跟武禹裹读书,按武禹襄的话说,班侯“读书不敏,练拳颇悟”,性格比较刚烈,
所练拳架大都是以技击为主,因而在京城也有“杨无敌”之称。相反,杨健侯(公元1839-1917年)性格比较温和,待人比较宽厚,先随其父在王府授拳,后逐渐有很多达官贵人、文人儒士跟他学拳。他在继承其父拳艺的基础上,针对所学人群的身体条件,着眼于太极拳健身养生功能,对“老架”进行动作的修改,使太极拳既保留了技击特点,又能够适应各
类人群的健身需要。杨健侯在“老架(小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的修定即“中架”。正是这次的改革使得太极拳养生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给太极拳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活习惯的特点,把拳势改为不猛不硬、顺遂圆活,老幼强弱以及不同身份的人都可练习。”
(太极拳)者,急欲往学,维时设帐
京师,往返不便,使里人杨福先往学焉。嗣先王父因事赴豫,便道过陈家沟,又访赵堡镇陈清萍。青萍亦精是术者,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后来武禹襄又传授给李亦畲,李亦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著有《五字诀》《撤放秘诀》等太极拳理论著作。李亦畲再传郝为真,其子郝月如继承父业,为武派太极拳在民国时期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后来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汪文忠
《少林与太极》总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