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顺平县北关人,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活猴”、天下第一手之称。
今读孙婉容老师著《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孙氏太极拳剑》一书,仔细梳理孙禄堂老先生的武学之路,想到武学的传承一靠天分,二靠师承。


天分,是人的悟性,是灵气。庄子说:“心机深者天机浅”。小聪明就是心机深,在生活中,会慢慢失去灵气,没有了悟性,最终将一事无成的。
孙禄堂老先生的天分是好的,李奎垣说:“吾之艺子已尽得,再无可授者”,对于李奎垣来说,说这样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你聪明好学,悟性高,学得快。二是我的手艺都交给你了,你可以毕业了,正是孔子说的“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意思。
郭云深更是得意:“能得此子,实乃形意拳之幸也”,大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满足感,对孙禄堂的称赞更是溢于言词。后来,郭云深把《解说形意拳经》传给孙禄堂不是没有根由和道理的。
宋世荣说:禄堂仁棣,学于后,空于前。仁棣,就是仁弟的意思,老师称学生的尊称。他的意思很明白,已经超过前人了,能超过前人,才有创新的基础。
程廷华说:“汝有宿慧”,意思是你天生聪明。郝为真说:“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闻一以知十”。孙禄堂老先生能独创一派,没有天分和悟性是不可能的。
同时,天分不是仅靠天生的那点灵气,灵气还是靠后天的努力来充实的。孙禄堂跟随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八年之久,在这八年之中,深受郭云深的喜爱,绝不是靠嘴巴子说来的,靠的是刻苦训练和潜心研究。
天分,更靠德行的滋润。如果说拜郭云深、程廷华为师还有些机缘巧合的话,拜郝为真为师那就是做人的本事了。年过半百的孙禄堂当时应该是名气在外了,但是,郝为真大病他能做到“请医问药,朝夕服侍”,实在是难能可贵,是做人的真心流露,绝不是有所图的,否则,郝为真不会最后倾囊和盘把太极拳的真谛传给他。
师承,古人的技艺都是靠师父带徒弟,言传身教,不录文字的,就是有文字也是要么记的你看不懂,要么不记录,要么记录的不全,总之,就是记录了,也有一定的语境,不是亲自指点,也不会领会到真谛,得到真传。
所以,拜师学艺这是古代人一个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就是不是亲传,决不会做到极致。孙禄堂老先生是幸运的,他能在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领域都能拜到名师,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福分,他拜的师德行都很高,更是莫大的福分。
形意拳师李奎垣看到孙禄堂学习进步之快,没有保守的束缚他,而是勇敢的把他推荐给自己的老师郭云深,不说李奎垣的拳艺多高,就说他推荐这个功德和气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尤其是古代师道尊严的情况下。
郭云深当然是形意拳的泰斗了,但是,他对于孙禄堂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教给他拳艺,还能主动让他去学习白西园的《易经》,这是对孙禄堂的最大肯定。最后,选定孙禄堂作为传承人,并把秘籍《解说形意拳经》传给孙禄堂,这是多大的信任啊。
八卦掌的师父程廷华也是大师级的人物,在孙禄堂学习一段时间后,看到已经学成,语重心长的说:“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吗,行矣!”这是多么的不愿让孙禄堂走啊,但是为了他的前途,还是让他走了。
郝为真更是将自己的绝活全部给了孙禄堂,这是多大幸运的事情。
孙禄堂公不是五百年一遇的人,至少是一百年来少遇的人,正因为这样才成就我国太极拳最后的奇葩——孙氏太极拳。
天分,虽是天定,但是也有人的后期努力的因素,师承,虽然是名师难遇,但是,也要珍惜身边的老师和同门、同道,更不要放过能与名师相见、学习的机会。
且行且珍惜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