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无可无不可

标签:
云水随缘论语教育时评文化 |
分类: 读书摘要 |
【原文】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简析】本篇有许多的人名,大部分都不熟悉的,不用记下的,都是所谓的“遗民”,遗民,大致是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或者指后裔、隐士、百姓等。
孔子认为这批逸民们,最值得钦佩的,他们能做到,确定人格,立志不变。
这些人中,真正够得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只有伯夷、叔齐他们,这两个人连皇帝位置都不要,可以做到棲心道德,视天下如敝屣。
等而次之,如柳下惠、少连这两个人。柳下惠这个人本篇讲过的(18·3),可以说降其志,又辱其身了。不过,他们一生的言语思想是走中肯的路子,他们的行为,能够中于中正的精神。
再其次如虞仲、夷逸这几个人,用现代话说,也可以说是时代的逃兵,或者说是现实社会里退伍了的人,自己认为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就只好退出。
孔子虽然赞成上面的几个隐士的典型,但不是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意思是意为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合乎“义”即可。孔子说“君子不器”(
为什么许多的隐士、狂人都讽劝孔子,而孔子一味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段等于是孔子一个答案,在为人处世上,自己应该有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