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论语】无可无不可

(2016-06-07 18:44:35)
标签:

云水随缘

论语

教育

时评

文化

分类: 读书摘要
【学论语】无可无不可

  【原文】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简析】本篇有许多的人名,大部分都不熟悉的,不用记下的,都是所谓的“遗民”,遗民,大致是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或者指后裔、隐士、百姓等。

孔子认为这批逸民们,最值得钦佩的,他们能做到,确定人格,立志不变。

这些人中,真正够得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只有伯夷、叔齐他们,这两个人连皇帝位置都不要,可以做到棲心道德,视天下如敝屣。

等而次之,如柳下惠、少连这两个人。柳下惠这个人本篇讲过的(18·3,可以说降其志,又辱其身了。不过,他们一生的言语思想是走中肯的路子,他们的行为,能够中于中正的精神。

再其次如虞仲、夷逸这几个人,用现代话说,也可以说是时代的逃兵,或者说是现实社会里退伍了的人,自己认为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就只好退出。

孔子虽然赞成上面的几个隐士的典型,但不是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意思是意为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合乎“义”即可。孔子说“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212 ),意思是说“君子不像容器那样,(只有一个用途)。《论语·述而》(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大致意思是,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低调些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为什么许多的隐士、狂人都讽劝孔子,而孔子一味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段等于是孔子一个答案,在为人处世上,自己应该有主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