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标签:
云水随缘文化论语教育时评 |
分类: 读书摘要 |
【原文】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简析】“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关于“恕”,《论语·里仁》(4•15)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就是说,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这里孔子说只要我自己发现不好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这是十分难以做到的,这是严格的自律修养。前面也说过类似的问题,原文是《论语·公冶长》(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大致意思是,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前面孔子已经讲过一次,是关于仁的内容之一,《论语·颜渊》(11·2)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大致意思是,仲弓(冉雍)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与之相一致的是,《论语·雍也》(6·30)讲到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都是同一道理。
孔子反复的讲“恕”的内容,也是说“恕”道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