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标签:
云水随缘论语国学教育文化 |
分类: 读书摘要 |
【原文】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简析】前面讲过,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为什么给齐景公这样说呢?《史记·齐太公世家》曰:崔抒弑庄公,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白话讲,崔抒以下杀上把齐庄公杀了,立了庄公的异母弟弟杵臼当君主,这个人就是齐景公。也就是齐景公的位子是从他异母哥哥那里抢过来的。这里孔子不愿意再看到弑君弑父现象的发生。齐景公也知道自己的位子是夺过来的,不好坐,听了孔子的话,知道什么意思了,发出“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的感慨,正是触动软肋。
孔子这里给齐景公说的话,被西汉时董仲舒另行总结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三纲”,是人们之间的伦常关系,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预示着君权、父权、夫权天生不可改变,对中国社会影响两千多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