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2015-02-03 15:07:48)
标签:
云水随缘
论语
文化
托六尺之孤
|
分类:
读书摘要
|
【原文】8·6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改变。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简析】六尺之孤,指没有成年的孤儿。“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值得托孤、寄命,并且能“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的人,那才是君子。
托孤、寄命不仅限于国君的嘱托,其实,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不免也有这种托孤、寄命的无奈事情。
受托之人要终人之事,还要一项过人之处就是“临大节而不可夺”就是在生死关头不屈服,不改变志向,也是受托成功的必要条件。
托孤、寄命的事情,历史中太多了,想看热闹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好的教材,后半部,三国都有托孤、寄命的事情,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戏曲《赵氏孤儿》或者《程婴救孤》也是民间十分经典的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大致是:春秋时期晋国奸臣屠岸贾率兵将赵朔一家老小杀掉。赵朔的妻子肚子怀着孩子,在皇宫中藏起来,躲过一劫。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雪恨”不久,赵朔的妻子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母子俩又逃脱一次劫难。公孙杵臼对程婴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咱俩分工,你去养育孤儿,让我先去死!”恰好程婴妻子也刚生一个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就抱上自己孩子逃到首阳山中,故意吸引屠岸贾的注意,让自己的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追到首阳山,程婴假装无法隐藏,领路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因此,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程婴找到自己的妻子和赵氏的孤儿隐居起来。十五年后,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程婴与赵氏孤儿(赵武),在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程婴受不了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自刎而死,赵氏孤儿(赵武)为程婴服孝三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