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yǔ)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简析】《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要区分对象,分类指导。在这里,他又提出教育的时机,做为老师要知道抓住教育的时机,就是在学生苦苦寻求答案时告诉他,这个时机最好。老师上课前往往要求预习,预习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达到“愤”、“悱”的境界,这时候老师教育就如点破窗户上的一层纸一样,效果奇佳,所以,做为学生如何预习就是一个技巧了。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至今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之一。
举一反三的成语就是出自这里。原意是说给你说一个屋角的事情,你要知道举出其他三个屋角的事情,互相印证一下是否结论正确。也就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意思吧。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都是十分聪明好学的弟子。
孔老夫子以诲人不倦为己任,但是对于举一不能反三的学生,就不能再教下去了(“则不复也”)。《礼记·学记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意思是:只教给学生死记硬背的学问,不能做老师教人的,做为老师必须听学生述说一遍才算转化成学问。尽力启发却不能达到长学问的目的,就告诉他,告诉他仍不能弄懂,虽然不教也是可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