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罗丹岛之恋》:中年爱情,给你四天够不够

(2011-07-11 22:00:45)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收藏

    美国电影《Nights in Rodanthe》,大陆译名《罗丹岛之恋》,台湾译名《罗丹萨的夜晚》,日本译名《最后的初恋》。大陆的译名直译与意译结合得比较妥当;台湾译名纯粹直译,稍嫌笨拙;日本的译名彻底意译,概括准确,够直白,也够煽情。三个译名各有千秋,我都可以接受。 
 
    电影是根据美国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NichoIas sparks)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乔治·乌尔夫(George C. Wolfe)。男女主角依旧是《出轨》中的搭档,李察·基尔和戴安·莱恩。 
 
    故事讲述的是一对中年男女的纯粹之爱,同当年的《廊桥遗梦》可谓同一主题的姊妹篇。 
 
    《廊桥遗梦》在表现中年之爱的时候,故事的结构点在于女主角对婚姻与爱情的取舍,不同的取舍意味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结局。女主角舍爱情取婚姻的决定,注定了两人爱情的悲剧之美,而其中体现的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为对婚姻家庭这一社会结构和责任共同体的推崇。 
 
    尤其是当《廊桥遗梦》传入中国之后,这一本来还有些模糊的价值取向立刻受到我们的主流价值体系的青睐与强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大约15年间,在我们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凡是涉及婚姻与爱情的冲突时,几乎都一边倒向婚姻,在婚姻这一伟大光荣而正确的价值载体面前,不管爱情最初多么理直气壮,都很快精神ED,变得猥琐难堪。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价值取向被进一步庸俗化和功利化,成为无数中年男女尤其是男人遵奉的信条。他们同时打出两面旗帜:享乐主义和道德主义。按照享乐主义,他们要求在婚外寻找爱情(或者性刺激)的慰安;按照道德主义,他们声称不离婚就是负责任。有了这样两面旗帜,他们真是心安理得可攻可守进退自如。 
 
    在《罗丹岛之恋》中,这对中年男女爱情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更为单纯:女主角爱德琳因为丈夫出轨而离婚,虽然丈夫(前夫)想回归,要求复婚,但感情上受伤害的爱德琳并未应允,她把两个孩子交给前夫,去女友在罗丹岛的客栈疗伤,享受孤独与清静。在罗丹岛,她代替女友接待了一个特殊的也是唯一的客人——外科医生保罗。保罗刚刚经历一次失败的手术,病人意外死亡,病人家属控告他失职。保罗到罗丹岛来,就是为了寻找住在这个小镇上的病人家属。浩瀚的大海,蓝色的小客栈,温馨的厨房,一对经历过人生之后各怀心事的中年男女,精神产生呼应,空气很快变得温暖和粘稠起来。飓风肆虐的夜晚,两人在共同的抵御和相互的救援之后,情感爆发,走到了一起。最最关键的是,不但女主角爱德琳此时是自由之身,男主角保罗更是已经离异多年。如此,在没有任何道德障碍的情况下,两人的感情发展很正大,前景也很光明。 
 
    也许,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中年爱情,岂不是太过无味?甚至简直无法想象,没有了婚姻这种主流价值载体的搅局,中年爱情还有什么深度、还有什么值得表现的矛盾冲突呢?没有了这一矛盾冲突,还靠什么结构故事呢? 
 
    但是,人家美国人就有这个愣劲儿,人家就敢写这种貌似没有深度的中年爱情。从另一角度看,正因为《罗丹岛之恋》排出了婚姻对爱情的干扰,而使得这对中年人的爱情故事更为纯粹,这样的故事中,爱情才真正成为表现的中心。当然,中年之爱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他们依旧要面对分离与时间的考验,这跟年轻人的爱情考验没有什么区别。这对中年男女对待考验的姿态也与年轻人没有分别,甚至比年轻人显得更为单纯和阳光。这种经历过岁月淘洗之后的单纯和阳光,更令人动心、动容。 
 
    《廊桥遗梦》告诉我们,中年男女也会有爱情,而且很真很美,但是,有时候舍弃爱情才能成就爱情;《罗丹岛之恋》告诉我们,中年男女也会有爱情,而且很真很美,而且值得牢牢抓住;中国的相关文学与影视作品则启迪我们:中年男女真的有爱情吗?真的有资格拥有爱情吗?爱情是什么东东?半截入土的人了,你还想拿爱情当饭吃呢? 
 
    美式的中年爱情,与中式的中年爱情一比较,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的色彩差异与姿态差异显而易见。美式的中年爱情,色调是明朗的,中式的中年爱情,色调是灰暗的;美式的中年爱情,姿态是单纯自信的,中式的中年爱情,姿态是世故犹疑的。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我觉得可以搜寻到两个方面:一是道德焦虑感的程度,二是对爱情的信任程度。 
 
    虽然《廊桥遗梦》的故事结构点在于婚姻与爱情的取舍,但是在这里,弗朗西斯卡的选择,与其说是遵循了道德原则,不如说是遵循了现实原则,因为弗朗西斯卡非常明白,那种跟随金凯满世界漫游的生活方式,虽然是她向往的浪漫,但这种浪漫也同时是她所陌生和恐惧的,何况要搭上安稳的婚姻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与其说弗朗西斯卡忠于了婚姻,不如说她忠于了自己的安全感。《罗丹岛之恋》则干脆将中年爱情的生态环境净化,道德焦虑感根本无所依凭、无从产生、无以显身手。 
 
    更重要的是,不管《廊桥遗梦》还是《罗丹岛之恋》,它们对于中年爱情本身是自信的、肯定的,甚至认为相比年轻人的爱情,这种中年爱情更美丽、更真实、更可信,因而也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两个故事中,男女主角从相识到相爱到刻骨铭心,所需要的时间都是短短的4天。而它们决不为这么短暂的时间而羞愧而心虚,一见而钟情、一往而情深,这是多么强悍的自信啊。 
 
    想想我们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即使两人爱了三年五年,也同样会被质问:3年的爱情,抵得上20年的婚姻吗? 
 
    保罗死后,爱德琳依然教育女儿:你要相信,这世上有一种爱情,会让你感觉活着充满希望,你要相信自己配得到这样的爱情。 
 
    我们中国的父母,会这样花痴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相信爱情,成为我们中国人显示自己深刻的一个标志。也许,对爱情不够信任,本来就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我们对中年爱情的表现,几乎无一例外地堕入自嘲和灰暗。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差异”,美式的中年之爱,真正是两个中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而我们的中年之爱,则大多数是老男与小女(经常是差一辈的)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这样的故事就隐含着一个中国式的轻浮:老男喜欢小女的青春与美貌,小女仰慕老男的成熟与实力。这种隐含的轻浮,本身就是解构爱情的潜伏力量,这也就难怪,到最后,谁也不好意思承认那是伟大的爱情了,爱情逐渐变得猥琐难堪起来了。 
 
    前面我提到过皮皮反映中年爱情的几个小说,在国内同类题材中显出不俗的姿态。皮皮的中年爱情,真正是发生在中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男女之间是真正对等的身心吸引。只是,皮皮也难免对中年爱情不够信任,而且道德焦虑感隐约其中。所以,结局是一样的灰暗。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中国的《罗丹岛之恋》呢?想象一下,似乎确实难度太大,弄不好,很可能搞成琼瑶式的肉麻。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下,要宣扬新的文化、新的价值取向,可能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