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的烦恼--帮孩子打扫一下心灵的屋子

(2009-07-19 09:08:06)
标签:

家庭教育

成长的烦恼

心理教育

杂谈

分类: 媒体报道

    成长的烦恼--帮孩子打扫一下心灵的屋子

    

    孩子不想上学,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不愿意过大礼拜,暴躁易怒,一点小事也容易和同学大打出手……这些,可能都是一些心理问题的行为表现。记者采访发现,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成长的烦恼”,这些问题只要家长注意到了,加以适当地引导,就能帮助孩子自然过渡;到了小学四五年级以上、初高中阶段,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家庭、社会带给孩子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其中父母争吵、离异等家庭不和谐的情况,往往是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

 

  成长的烦恼

 

  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问题

 

  行为表现:不爱上学,总想哭。

 

  多所小学的教师表示,学生里有一些孩子明确表示不爱上学。顺城区抚顺城四校一年级的邵华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班里有一个成绩很优秀的小女孩,在学校里,总是莫名其妙地就哭了。老师问她为什么哭,她说,不想上学,一上学就想哭。具体原因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专家释疑:可能处于分离性焦虑状态

 

  辽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妮表示,独生子女,特别是妈妈或是奶奶带大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就是说,孩子因为过度依赖妈妈,与妈妈分开感觉到周围的环境难以控制,会不自觉地紧张、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发生这种情况的家庭,一般妈妈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对孩子过度地疼爱和照顾。孩子对上学的心理准备不足,很多孩子害怕学校。

 

  温馨建议:妈妈需要适当引导孩子,建立幼儿与伙伴的关系,使孩子快速地在一个新环境下,和小朋友很好地相处。

 

  行为表现:字要写得与老师一样。

 

  明年就要上小学的洋洋学习很自觉,他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却让父母感到头疼又无计可施。爸爸徐先生说:“每天一放学,洋洋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写作业。可是,他一页汉字作业往往要写一两个小时,因为他要求自己的字必须同老师写的一模一样,写得不好就擦掉重写,直到把作业本擦漏、撕掉,再重写。”最后的结果总是洋洋哭着说自己不行,写不好。“还没上学就有这样的问题,上学后该咋办啊?”在公汽公司上班的徐先生无奈地说。

 

  专家释疑:自然过渡“强迫”状态  

 

  抚顺二中专职心理教师白云阁认为,洋洋的情况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本身是胆小的性格,老师可能因为作业的问题批评过别的孩子,洋洋放在心里,怕会说到自己;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不自信,想通过字写得好来得到老师的鼓励,家长的表扬等。总的来说,儿童时期,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很可能处于一种不自觉的“强迫”状态,出现一些诸如紧张时就“挤眉弄眼”,苛刻地要求自己一定次次考100分等强迫症状,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如果家长没有加强这个“信号”,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强迫”状态会自然消失。

 

  温馨建议: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行为表现:课堂上忽然讲笑话。

 

  部分低年级的老师反映,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纪律的概念,给老师的管理带来麻烦。实验小学一年级一名刚入学的男生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次,老师正在讲台上讲课,他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转过身,对后面的同学说:“同学们,下面我给大家讲个笑话。”弄得老师啼笑皆非。

 

  专家释疑:习惯的养成需要提前引导

 

  王妮表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应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与其他小朋友打交道的机会,提前做好上学前的训练,比如怎么与小朋友交往,如何遵守规则等。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不只是学习环境的改变,更是孩子身体上和习惯上的转变。

 

  温馨建议:孩子学习和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需要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承担。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在入学前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一些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劳动,让孩子熟悉学校的环境,熟悉在学校生活的各种事项。提前引导,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关爱”的负效应

 

  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不想休大礼拜

 

  课间休息,新华二校二年级的纪老师和班里的同学聊天,想到第二天是周六,纪老师觉得很开心:“明天又可以休息了,太好了!”一个女同学却说:“一点都不好,我最不爱过大礼拜。”老师觉得很奇怪。女同学接着说:“休息这两天,我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奥数、英语、围棋、舞蹈、画画……”纪老师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真挺累,周六周日的学习班太多了!换位思考,谁都不会喜欢过大礼拜了。”有家长表示,这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了你没学,注定你就少了一个竞争的砝码。可是,这种盲目地参加补课班,往往会适得其反。

 

  王妮认为,家长不应该毫无选择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班,如果把所有可学的都强加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压力,孩子内在没有主动接受的心理,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成功的早期教育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情趣动力基础,要让孩子愿意去做。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天赋和特点去选择,恰到好处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焦躁易怒

 

  记者调查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父母离异。这些孩子有的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有的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他们幼小的心理,承受着同龄孩子所没有的忧伤。望花区雷锋小学低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班里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特别易怒,容易与同学产生冲突。

 

  王妮认为,家庭的解体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修复。一个人0-6岁阶段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家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是他获得安全感的来源。比如在外面受到伤害,孩子回家找爸爸,爸爸是力量的象征,可以帮他解决他所面临的危险。父母离异后,这种环境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孩子与哪一方生活,都会丧失另一方的情感。所以,家庭的不完整一方面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发生变化,比如说,是我不好,父母才分开了。孩子内心没有依附感,感觉无家可归。特别是8岁之后,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父母接送,自己没有,必然会承受压力和紧张。这种紧张很容易产生焦躁易怒的情绪,进而产生很多的问题。

 

  一怒剪掉家里窗帘

 

  “我爱人在外地工作,我一个人照顾孩子。现在孩子不爱上学,学习成绩不好,我说了他几句,他把家里的窗帘都给剪坏了。”一个初一学生的母亲向心理老师求助:怎么才能让孩子爱学习,学习好?

 

  白云阁介绍,很多家长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需要关心,需要爱。这个初一的学生在家庭里缺失爱,家长平时对孩子没有任何的赏识;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因为老师是孩子的亲属,孩子的学习成绩又不太好,所以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受到疏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爱上学?不爱上学又怎么能学好呢?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填补孩子心里缺失的爱才是最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

 

  家长需要好好补补课

 

  “很多家长在各自的行业里可能都很优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该补补课了。”白云阁表示,孩子有问题可以问老师,家长自身的问题却无法解决。据其介绍,二中组织北师大的教授来给家长讲如何与孩子沟通,一位高一的学生很希望自己的家长来学一学,没想到这位家长来到学校,看到是给高二家长做辅导,觉得与自己没关系,转身就走了。持这种“与自己无关,听了也没用”态度的家长还大有人在。

 

  “老师,我现在就想见到你。”我市某高中一个女生上课时间哭着给心理辅导老师打电话。见面后,老师才了解到,原来,这个女生前一天的月考没考好,回到家后强颜欢笑,决定下次好好考。结果,父母知道孩子的成绩后,互相埋怨,大吵起来。妈妈觉得,她不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了家庭、孩子付出,被爸爸一埋怨,急了,当着父女俩的面,扇自己的嘴巴。孩子看着父母因为自己的原因吵架,心里非常难过,跑去跟老师哭诉。白云阁表示,这种“奉献型”家长固然很疼爱孩子,但他们的一些表现很容易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如果不能改变家长自己的状态,很容易带给孩子压力和痛苦。

 

  学校应更重视心理教育

 

  从一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教材里就已经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学校把这门课划归在体育课里,讲课的内容以生理卫生为主,并不涉及心理辅导的内容。

 

  在高年级中,课业与升学的压力也使一些学校忽略了心理辅导方面的问题。我市一所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向记者透露,学校要保证升学率,只重视主科的教学,根本不会开设心理辅导这样的课,甚至这方面的教材都不发。很多学校都是校医兼职做心理辅导老师。“我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已经两年多了,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向我咨询过心理问题。”这位老师表示,现在的社会形势,学生面临的升学和就业的压力非常大,心理问题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如果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生活而言,都是有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