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1日上午8:30——11:00,抚顺二中青艾小屋家长课堂——《幸福比成功更重要——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专题讲座,在五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我国著名的学校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博士生导师刘翔平教授,以其诙谐幽默、深入浅出又颇有专业价值的精彩演讲,赢得了领导、老师及高二年部千余名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和深刻思考。抚顺日报、抚顺晚报、抚顺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及阳光地带专题栏目等,都对本次活动做了深入报道。
讲座中,刘翔平教授主要从如下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
一、由于生理及心理素质的差异,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是有差异的
刘老师特别讲解了抑郁症、强迫症及焦虑症等神经症的生理及心理背景因素。
平日里我们说一个人行为或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常常以为是其想法上的问题,但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孩子行为上出现偏差,与其心理有关,但更有可能与其脑的机能有关。脑在面对连续的打击时,大脑血清素功能不启动了,多巴胺不能形成,这时候就会出现做事无兴趣、甚至厌世的倾向及行为,出现典型的抑郁症症状,这是脑本身的问题。这个时候靠他自身的能力很难自我调节,必须借助于专业的帮助,借助于一定的药物调整。作为家长和老师,了解这些基本的常识,在发现孩子的情绪或行为出现问题时,应有一定的敏感性,及时帮助孩子进行调整,避免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
幸福跟脑有关,成功跟结果有关。
脑有积极乐观的脑和消极悲观的脑,这是生理基础,想改变很难。所以家长、老师应及时关注和了解孩子的状况,给他们提供及时而必要的支持!
积极地创造机会,培养孩子们的现实感,不逃避现实,而是勇敢点、积极地面对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关注做事的过程本身,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只是关注做事的结果,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这是每个家长
、老师和孩子需要达成的一种共识。
二、增加幸福感的方式方法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应该引导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提供幸福感受的源泉。
1、首先家长本身应学会幽默点、快乐点,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能感受到亲情的其乐融融。家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努力创造一些一家人一起出去爬山、运动和娱乐的机会,在活动中沟通情感,感受彼此支持的力量!
2、引导孩子乐观看待成长中的挫折,一切挫折不过是成长中的插曲而已,是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一次新的挑战。面对成长中所出现的错误,学会适当的宽容,既然已错,努力改进就是。学一学曹操的乐观,山高林密、仰天长哮时的胸怀!
3、引导孩子追求做事过程的快乐,而不是总关注结果的成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消极的人总喜欢用成果包装自己,而积极的人更注重做事本身的兴趣。所以真正能从学习中感受到成长乐趣的孩子,是很难成抑郁症的,反倒是那些只关注成败,希望以成绩名次给自己带来光环和乐趣的同学,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边走别欣赏风景”“每天想当下的任务,用心体验做事过程中的感受”“做中等难度的事,蹦一蹦能够得着”等等学习和做事的心理导向,是帮助孩子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获取更多幸福感受的可行的办法!
三、了解孩子的四个不良行为目的
1、寻求关注与注意——爱的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被关注、被尊重和被关爱的需求,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如何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问题就会减少。若需要满足受到压抑或打击,孩子便有不良的行为表现或满足方式。所以老师和家长们,应了解孩子们的这些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努力地创设机会给他们提供被尊重和被支持的成长空间。而不应该用打骂孩子、损害孩子尊严的方式伤害孩子,家长的恶毒语言和恨铁不成钢的众多行为表现,实际上都在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此下去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反抗。
2、寻求权力,寻求支配权
3、寻求报复
4、寻求放弃
四、积极营造有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一)家庭气氛与孩子的不良目的
专制型家庭:导致被动胆小、放弃或寻求报复;
溺爱型家庭:导致寻求注意、寻求权力,其实家长在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带来的实际上是精神上的疏忽;
民主型家庭:导致主动与纪律,平等、投入、交流、爱和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
(二)家庭气氛中的三个因素:
1、情绪
家庭的情绪有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两种。冷漠、性格不合、吵架不断的家庭,往往让孩子有种犯罪感,心理压抑,影响性格的发展,受到伤害。夫妻间、亲子间
应有友谊、善良、接纳、分享的情绪,。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别说那些特别难听的话,别贬低孩子的自尊,不说“你是我的耻辱,我都不爱搭理你”等伤害孩子人格和自尊的话语,这是家庭教育的底线。
2、秩序
家庭凌乱、肮脏、无序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很可能让孩子的心身成长呈现无序的状态。家庭关系的无序,更可能影响到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成长。所以健康的家庭氛围应该是环境、卫生、关系、情感的有序化,生活起居自动化。
3、关系
家庭关系的有序、有爱、角色明确。谁是支配者、谁是服从者,角色明确的生活氛围中,家人及孩子的身心健康会有更好的保障。
(三)亲子沟通中的责任区分
1、区分谁的责任
家长的责任是抓关系,让孩子在家有爱的感觉,家庭不在孩子成长中设阻碍因素;孩子的责任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2、合自然的后果
不强行把家长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应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如不听取家长的建议,孩子自己承担合乎自然的后果。
3、合逻辑的后果
家长再能干没用,还得孩子自己有能力。家长应教会孩子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原则。要让孩子有现实感,有实力感,能够承受挫折,改变能改变的,接受和适应不能改变的,并能区分两者的区别。
沟通中
(四)亲子沟通中的语言使用艺术
1、用批评行为代替批评人格:孩子人是好的,但行为不好,应该及时调整或改正,这样的沟通方式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接纳了,行为上才可能有真正的改变。
2、用“我希望”代替“你必须”。“我希望你……”能够表明家长的基本态度,而行动由孩子自己来支配改进,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到被尊重的主体感。
3、命令的简洁与果断:具体、有效
4、不要轻易妥协,小事不冲突,大事讲原则,这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艺术。
(五)了解孩子的优势
1、能力方面
2、语言与阅读方面、
3、逻辑与推理
4、视觉与空间
5、听觉
6、运动技能与精细操作
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家长应该客观地了解孩子的能力优势,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在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应努力加强和弥补情感教育、幸福教育,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家教无规律,只要用心,每个家长都可以探索出有利于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和规律。
只有我们的孩子能够从家庭和学校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相处,才会更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快乐与忧伤,才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
整理下刘老师两个小时讲座的基本纲要,算做积累和分享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