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心联行动”雅虎特约访谈

(2009-03-09 08:30:46)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电影

1+1心联行动”之“Yahoo爱心宣传活动”

 

——你的爱  到底能持续多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wlbKptwYgI

 

时间:2009年3月3日  上午  10:00——12:00

人员:白岩松(1+1心联行动形象代言人)

     张银俊(1+1心联行动负责人)

     刘冬威(环爱国际心理剧专家)

      Yahoo主持人

主题:你的爱到底能持续多久?

形式:Yahoo视频访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与央视第一名嘴白岩松的互动,呼吁更多人关注灾区心理冬季;

2.简略介绍1+1心联行动的开展经历,历数1+1心联行动自开展以来所做工作。

3.介绍心联行动的目标:旨在创建有序、专业、透明、公益的长效心理援助机制

4.介绍心联小屋的模式:以周婷、周玲,以及天河小学为例。(均有总结材料)

5.探讨心理援助的必要性。最近,针对心理援助,最近有不少质疑。

如<新京报>2009年2月11号曾颖文章“提前应灾区‘周年心理危机’”,他说“独立于物质生活以外的纯心理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应该在心理学 之外,多下功夫,多干实事”(把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一笔勾销了)。

6.针对灾区心理服务的普及性要求,探讨心理剧如何在心理重建当中发挥作用。

7.探讨针对灾区心理援助的经费问题。


 

  • [主持人]:你的爱,到底能持续多久”专访 
     嘉宾已到现场,访谈即将开始,请雅虎的各位网友稍候![03-03 09:59:53]
  •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雅虎访谈直播间!今天和大家见面的这三位嘉宾是大家都熟悉的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张银俊,环爱国际心理剧研究者刘冬威。

  •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今天他们三位坐在一起和大家是要谈论什么样的话题呢?今天就告诉大家,他们谈论的是关于慈善活动1+1心联行动,他们要探讨的就是你的爱到底能持续多久。
        这个“爱”咱们是针对地震灾区的人民发出的。我知道地震之后全国的爱都在向灾区汇集,但是经过很长的时间之后,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你的爱到底能持续多久?那么请大家谈一谈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对灾区的支援。

  •     白岩松:大地震发生四天后我们做直播的时候就说需要十年,现在刚刚开始,其实是我们离开起跑线不久。连一年都不到。准确的说还有九年多。

  •     主持人:从数据上看出,包括大家对灾区的关注,好象是下滑。

  •     白岩松:这是必然的。我也没有说十年对灾区关注是一个不减退的过程。不光是物质,还有心理关注,对方尊严的重建,这都不一样。将来有空我们再慢慢展开。

  •     主持人:您刚才说,物质的援助可能只是暂时的,但是心理帮助是持续不断的,今天我们谈的话题恰好跟心理有关。我知道灾后好多心理专家、队伍到灾区进行工作,可以说是一拨又一拨,是怎样的形式呢?

  •     张银俊:“5·12”以后很多有组织的,没组织的都去了。刚才白老师也说在节目中呼吁,我们也沟通过,我们想做,因为我们也是关注青少年的,我们是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教育学会立项的,就想沟通,当时就发起了1+1心理援助,之后就立项,之后就准备专家团队,5月底就去到四川震区。去的时候联系很费劲,到底什么地方需要心理团队?我们不能添乱(当时也是灾区一片混乱,组织不是很到位,出现一些混乱状态)。我们当时去是跟教育局联系,联系都江堰教育局,当时他们高三好多学生在那复课,三千多个孩子还有老师,我们就带着专家到那援助,做了十天,白岩松也去了,报道了我们的现场。效果很好。

  •     主持人:您当时在现场是进行什么类型的心理辅导呢?

  •     张银俊:我们是面对高三的学生,因为本来就是要高考,当时考不了往后延一个月,这样孩子们的心理肯定很不稳定,包括老师们也是。我们当时带着专家团队去的,所有事情(衣食住行)我们自己搞定(因为领导们都很忙)——我们直接跟孩子,直接走到班里去,甚至到宿舍、食堂。
  •  
  • [主持人]:这种面对面的观察中,您觉得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     白岩松:每个阶段不一样,当时我也去了,当时表象心理问题呈现的更加严重,这是缺一不可的,是表象上的。还有很多心理需求,这是都江堰几千个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孩子,但是都离开自己的家乡,虽然离都江堰不算远,是专门集中在一起,不是一个班级,九所学校的高三毕业生集中到一个学校里准备进行高考,而且究竟高考定在什么日子还没有定,所以你看很多孩子都会有亲人不幸离他们而去,又有高考的压力,又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那时候心理问题很直接,也很具体。所以1+1心联行动就是面对直接、具体的救援。那时候也有孩子直接找他们。
        张银俊:我们设立了咨询室,包括在食堂门口,有的孩子不好意思可以到那。有的孩子心理出现了极端反映,经过调节也好了很多。当时处于惊恐状态,有一点动静就害怕的要命。当时还有余震,孩子们不敢回宿舍,在操场,我们就陪着他们。心理援助也是陪同的过程,疏导的过程。
       
  •  主持人:您提到陪同的概念,在心理疏解当中一般用什么手段疏解孩子们的惊恐、惊慌的状态?

  •     刘冬威:地震发生之后,大多数人处于应激的状态,保命。第二个问题就会显现出来,这个阶段过去了。我们说点现实的,现在过去将近十个月了,就是如何陪同让他们更好。如果现在我说我是心理医生我来陪同你可能效果会非常差,特别我们用“灾民”这个概念的时候,一个负面信息已经传递过去了,因为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语言地震就是灾难。我们用灾民,他们第一感觉就是非常负面的。

  •     主持人:给他一个暗示。

  •     刘冬威:第二个可能不够灾,灾多了就形式了。我们说陪同,我们用两个词形容我们现在做心理辅导的话怎样来面对。第一个就是生命,第二个是成长。因为能够从地震这么大灾难之后十个月以来他能够勇敢面对,并且现在还生活的不错,还可以,起码我们看起来还不错的人,他们的生命已经经历了非常非常多的一个自我的拯救和自我的抵抗。就是说我们应该从生命的角度肯定他们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大步,其次就是成长。比如说我们做心理辅导的或者心理剧,不是说以一个专家的生命把他们的生命扛在我们的肩上。而是找一个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活动、表演,我们定位不是以救世主、专家的身份,而是平等的人。而且在我们技术应用的时候也是充满爱的方式来进行。
       
  •  主持人:让他们接受,相对地震之后是不是困难一些?因为听到张主任说他们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但是如果今天到灾区去,你再跟他谈,说我是心理医生我来帮助你,可能会有一种抗拒和反感,怎么让他们现在来接受?

  •     张银俊:你说的对。我们在绵竹地区,跟绵竹教育局选择了30多所学校,我们叫做“1+1心联小屋”,我们当时找到专职老师,进行了培训,但是他不是孤立的,如果让他一个来做很困难,我们是30多所学校联系起来,可以交流。我们还有志愿者,比如说四川成都电子高等专科学校,这些志愿者是专业的。
  • 有的老师未经培训之前只是老师,不了解心理学。经过我们培训之后可能会专业一点,当然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可能会定向沟通;但是要面对很多孩子,一个老师专业上独木难支。但是后面有督导,每个学校有两名高校专家志愿者定期指导;而且30多所学校连成一片,老师互动、交流、提高。我们在四川有一个1+1的基地——成都电子高专,在那里培训了100多名志愿者,他们定期去学校找老师,互相沟通。我们本想过完年再办一次培训的,包括志愿者,四川的志愿者也想来北京,需要更高层次的培训,然后再给震区老师培训。
  •  
  • [主持人]:您提的很好,不是光是北京的老师、专家到灾区,而是从灾区当地培训当地的老师进行相关的工作。因为他身同感受,有心理各方面的经验。刚才您提到“1+1心联小屋”是白岩松老师授旗,我也知道您做了很多工作,您从当时去灾区到现在再去,感觉当时有什么不同呢?
       
  •  白岩松:不同的阶段确实不一样,心理救助该怎么做,因为现在跟当时完全不一样。我也再观察,我是观察者,不是介入者。我觉得不应该给大家压力来帮助他们。比如说去四川旅游,不要说陪着灾区人民过年,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公费,其实应该去旅游,因为四川的美景、美食,应该作为每个人的目的地,有了地震为什么不去呢。这个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的市场、就业,让当地更有尊严地重建。不是说这样的帮助。我们要提倡有尊严的重建。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心理救助,我们回到1+1心联行动来说,包括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当地震刚刚发生不久的时候你必须让人看的到你在哪里,你是显性的,大家会主动寻找帮助;但是现在过了这么长时间,现在心理救援活动需要的是:不管是慈善组织还是心理医生来说,我们主要是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要隐形消失,这不是一个矛盾。现在灾区老百姓已经把伤痛埋的很深,当你直接地帮助,他会很反感;另外也会变的更加多元,你怎么用无形的帮助让他们得到帮助,而让他们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生活中当你帮助一个特别好的朋友,而他好面子,你要仿佛很无意一样,你先观察他需求什么,以一种无意的方式帮助了他,而且还要对他说,没有。不要让他感觉你帮助他。

  •     主持人:没有尴尬。

  •     白岩松:让他没有压力。同时也帮助了他。刚才张银俊说当地培养很多志愿者,面对很多事情需要当地的种子,因为十年的概念不是说志愿者不停地在那,不是,一定要把种子留在那里。现在的救助就是在那-仿佛不在那,用更巧妙的方式帮助了他们,又没有直接让他们有内疚,对死亡有恐惧,不是那样,而且要求水平更高。我认为现阶段以及未来地震灾区毫无疑问地是需要心理救助的,而且更难,但是需要帮助的大夫们,心理专家们要水准更高,更细致,更耐的住寂寞,不是表面的秀,否则会给他们更多压力。[03-03 10:41:47]
  • [主持人]:您说到这个,我想到杜甫写的一首诗。我觉得在今天心里的救助过程,我们更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心态。
  • 白老师刚才说到“秀”,我也了解到一些资料,很多心理医生到灾区人民那里,会让人们填一些表格,资料,拍一些资料就走掉。
  • 现在灾区人民对这种救助是一个很微妙的心态,
  • 那咱们1+1心联行动通过什么形式避免这种现象?做好,做到位。

  •     张银俊:你说的很好。我也看到好多报道填问卷,我们开始做没有采取这种方式,我们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我们之前帮助过的学生现在还保持联系,就像平常一样,跟帮助其他人一样的。包括也会说“我的亲人生病了,想到北京找医生看病”,“可以啊!”我们是通过这种帮助方法,去
  • 做到“有序、专业、透明、公益”的长效心理援助机制
  • “有序”——是通过志愿者组织、专家组织,我们是对口的,这些老师、孩子需要,我们是潜移默化地进入,不是强行进入。
  • “专业”——比如说刘冬威,包括我们从以色列请到的Rony  Berger ,PSY.D教授,都是很专业的。我们不是打乱仗,不是说做了问卷就完了。我们是扎根了。我们做了“1+1心联小屋”,现在进入了板房区,以后走到哪也会跟到哪。我们是物质跟精神是同时的。
  • 比如说“1+1心联小屋”,硬件配备也给他,包括老师会说缺少一部摄影机,毕竟孩子有什么活动,有一些资料要给大家看,但是没有,我当时马上答应他们,都配一个,小屋有摄影机,DVD等等,孩子们可以做活动,
  • 比如说电影我拷贝了很多面对自然灾害的电影,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可以看,孩子们可以看,可以感受,可以互动。

  •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跟灾区的孩子、老师关系很融洽,这肯定不是一日之功,你们从技术上、专业角度是怎么做到这么好。

  •     白岩松:我先插一句话,1+1我既是一个形象代言人,其实1+1不是做这个的,是做青艾工程,我是做那个形象代言人。但是现在面对大地震,我们也想做这个,这个已经是1+1了。我们本来是做青艾工程的。然后现在做这个。我们说作秀,如果几位专家直接面对塔底的人聊天,然后就回来了,那就是作秀。
  • 如果说这几个专家可以跟底下需要被帮助的人建立关系,怎么建立关系,中间要有传送地带,我觉得1+1很好的模式,他选择了很多学校,来培养学校里的很多老师,使他们拥有了自己心理教师,一个传导,由上面的专家把这些老师培养的更专业,老师来覆盖塔底,这样才可以做实。他们现在就是怎么让金字塔尖的人让塔底的人受益。[03-03 10:46:09]
  • [主持人]:通过这个理念把事情一步一步落实到位。那请刘冬威谈一下专业方法。

  •     刘冬威:要做心理援助首先要区分好对象。比如说有的填问卷、调查,可能有的受伤很大,必须要心理辅导。我们现在培养这些骨干,其实当地有很多骨干老师,其实素质都很不错,我们把他们培养起来这是一个专业定位问题。如果定位成专业治疗师,恐怕这个工作操作起来周期会大,难度也大。因为在灾区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大部分人可能有潜在的可能性,或者受过一些伤痛,更多需要支持氛围和专业疏导。所以我们培养教师的时候定位就清晰了,我们不会让他做超出他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比如说我们把复杂的技术变成可操作的模式,包括做一些活动可以带动周边,比如说做演出,这样会营造一种爱的氛围。还有第二点,就是在我们落实的时候对他们的要求,对他们的期待,这是非常重要的。

  •     主持人:您谈到具体落实,其实是需要灾区人民主动的配合。

  •     白岩松:我想象当中是这样的概念,他刚才说,比如说我在说,1+1心理救助这样的活动要对中国所有网站每一个员工都实行心理救助,你知道我是在说大话,但是如果我跟你说我的确是这个目标,但是请听我用什么方式,比如说我们的雅虎,你就是我们要培训的目标,还有我们摄像师就是培训的目标,雅虎这一个月出两个人,搜狐两个,新浪两个,可以,我们可以分期分批做,最后他交给你一些方式,同时监督你怎么帮助其他员工,你可能又通过娱乐组或者其他组又选出两个人,过了一段时间你觉得我的目标实现了吗?我的确是做这样的救助,重点是做好了这个传导工作。所以他们就是,他们其实是帮助雅虎具体的员工,但是他是通过培训你来实现的,真正的问题就是怎么这个变的专业。[03-03 10:47:58]
  • [主持人]:嗯,这个很有效,刚才您也说通过心理剧做这样的工作,心理剧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比较陌生,您给我们讲讲什么是心理剧?

  •     刘冬威: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如果说大家硬生生地说你有问题我帮你治疗,这样很难操作。其实回到本质就是爱的方式问题,每个人对爱的知觉、体验很明显,你做这个事是什么感受,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对方等等。你跟四川人民沟通的时候,作为我们的来说态度非常重要,其次方式上是心理剧,其实表演是人的天赋,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小时候,你扮演公主或者什么的,而且成长的过程也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包括我们都有父母的影子。具体来说这是一个专业心理治疗技术,如果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确实需要很多年的修养,心理剧的创始人是一个心理医生莫雷诺,他当时开创这个时候就是想表演,让人不断地激活创作性,我们希望把这个功能输送到四川那里。我们给四川老师定位不是说做的非常专业,做一个治疗师,而是定位为具有心理辅导功能,有这样专业、素养的人,帮助一大批不是特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可能我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还会觉得很抽象。今天白老师过来,我来问白老师几个问题。

  •     白岩松:我当演员。
        主持人:您来做为帮助对象。 
        刘冬威:白老师,您在生活中会不会有压力?
        白岩松:当然,你想想,我每天做节目,稍微一错了的话,第二天就什么什么“门”,我就注意我第二天直播的时候不能扣鼻子。什么什么“门”。当然有很多压力。(笑)
        刘冬威:那就是工作压力,工作度强大让身体疲惫,而且要应对各种应急事件。那么我们来体验一下。白老师请您站起来一下,你现在体验一下自己放松的感觉,从我们现场中选择一位扮演你生活中的工作压力。

  •     白岩松:那就是请李扁老师。大陆的阿扁很善良。
        主持人:张主任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张银俊:李扁是青艾工程的也是我们这个1+1心联行动的负责人,也是我们一起发起的。
        刘冬威:白老师,你觉得他是你压力的话他会在你什么位置?
        白岩松:在我后边。我看不到,但是能够感觉到。
        刘冬威:嗯,在正后方。现在找一个人来扮演你的话谁来呢?
        白岩松:张主任吧。
        刘冬威:白老师可以看一下,这就是我们内心的状态,你看到这个之后,你现在有什么样的体验、感觉。
        白岩松:如影相随。
        刘冬威:如影相随,每天都存在这里。我想问,如果我们希望这种状况消失,让自己的压力放松或者缓解,我们重新扮演一下自己,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白岩松:我觉得有好多方式,比如说我走了。但是我觉得我可能这样更合适,我会转过来直接看着他,因为我猜想他会往后走。如果我用眼睛盯着他,他可能会往后走。
        刘冬威:我问“压力”,刚才白老师没有转过来的时候你什么心理?
        李扁:我很自得。
        刘冬威:那他转过来注视你的时候你怎么样?
        李扁:自得少了。我要跟他保持一定距离。[03-03 10:53:41]
  • [主持人]:如果他转身走掉,你会有什么反映?
        李扁:我再找一个人放在前头。
        刘冬威:你会给逃避的人,继续给他们压力。好的,谢谢!

  •     主持人:刚才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让我们的观众感觉心理剧是一个自然、特别的形式,具体的请你谈谈。
        刘冬威:我们的压力可能会一直存在,可能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如果动起来,可能会体验到他。就像刚才一看原来他是这样子,面对他也不可怕。你可以选择走,也可以选择直视他。白老师有多年的生活经历,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他可以直接面对压力,但是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选择逃避,举个例子,比如说有情感困惑或者什么的,女孩子可能会选择吃…
        主持人:女孩子都这样,吃完又有负罪感。
        刘冬威:对,还要担心减肥。如果及时了解到原来是这样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其实用一个专业的词语,我们能面对自己,接纳自己,能面对的话其实很难,我们可以选择很多逃避方式,比如说看电影、购物。

  •     主持人:但是压力还在那里,第二天还要继续工作,这样怎么办? 
        刘冬威:心理剧有一个好的作用,就是说它让你很直观地了解现在的状况。有了这个认识、感受之后,我们可以练习很多解决方法。这些方法不是我们告诉他的,而是他自己来,有了自发性,有了新的解决方式。人长大以后经过行为塑造可能就模式化了,烦恼的时候就吃东西,找人倾诉,但是这样的方式最终可能不能通过这件事情获得内心的成长和了解自己。所以说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非常地直观地体验,并且不需要积累很多的,就像学其他流派,精神分析什么的,你需要非常多的理论支持。
  • 所以我们操作起来,只要不定位成心理治疗,它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不光说四川人民,比如说北京人民。这样更加让你了解你自己,当你面对恐惧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它,它就走了,或者它再来,跟它说说话,就走了。[03-03 10:57:15]
  •  
  • [主持人]:我们把压力直观化,来寻找解决办法。
        刘冬威:对。我们就是构建了一个有意思的活动,把心理潜能调动起来。
  • 主持人:哦,不是说心理医生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说让你自己发现怎么做,这是一个重要的自我修复功能。 
        张银俊:我们请老师们到北京培训的过程中,给我感受太多。那几天的课我也是跟着上下来,之前我对心理学也不是很了解,以前心理学好象都是大专家讲课,做问卷,写很多东西,。
  • 我们这个培训下来基本没有讲课什么的,完全都是做游戏,都是活动、互动。你看那个女孩遇到的问题,不是灾区问题,而是情感,她快27、28岁了,情感压力很大,并不是说灾区时候因为地震我受到了什么,结果通过表演,她完全调动自己的情绪,她自己说,她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发泄出来了,那个状况特别感人。最后这个女孩和周围的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她说原来自己受了这么多年的压力,如此简单,我自己没有把自己的潜能调动起来,就是起这么一个作用,不是讲大课,写作业的形式。 
        主持人:这是您的感受,那白岩松老师通过这么一个互动,您的感受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