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金庸与亦舒的随想

(2011-10-11 05:39:0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与其他作家之比较

是随笔,是杂记。
      
随到无可再碎,杂到无可再渣。
      
如蒙惠览,谅之谅之!



    
金庸、倪匡、亦舒并称为香江文坛三大奇迹。
    
金庸以为:文学的想象力是天赋的,故事的组织力也是天赋的。……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由于多读书及后天的努力。这话由他说来,就不及倪氏兄妹那样有 说服力。毕竟,孤证不足采信,海宁查氏这一代只出了查良镛一位小说家,而体现在宁波倪氏兄妹身上那超凡的文学的想象力,真是也只能是出于天赋,出于倪 氏家族天生的禀赋。
    
金庸对白岩松说起我擅于讲故事这个是天赋,好像不是学得来的,倪匡、亦舒也都是编故事的天才,倪匡的想象力,似高于亦舒。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不得不让乃妹出一头地。
    
王朔看不上金庸的小说,更瞧不起香港文学。但我总感觉王朔的文学成就也就与亦舒相仿佛了,——也不是有意要贬低王朔,因我从来没有看低亦舒。
    
我读亦舒,也近二十年了,曾经摭拾了四句话,题写在《玫瑰故事》扉页上:
    
亦庄亦谐,
    
云卷云舒。
     
亦雅亦俗,
    
舒卷自如。


     
《玫瑰的故事》,自然是亦舒最光芒四射的小说,却有一个至明显的漏洞。
     
开初,周棠华问方太初:溥家敏还跟你说什么? 太初答:他说他有六个孩子。……四男两女。……他说其中一对女儿是双胞胎,失去预算,可是原本他打算生五个,那也实在是大家庭,……” (海天版《玫瑰故事》161页)
      
几天后,类似的对话再次出现在方太初与溥家敏之间,太初问:溥先生有几个孩子。’……他答:目前六个孩子,四男二女。太初睁大眼睛,这么多!’”168页)

      方太初这小妮子的记忆力没有道理会差到这样地步的。
      
我相信《玫瑰》是可以传世的,50年后仍有人要看,补上这一漏洞——并不难,只将或前或后任一情节删掉就可以了——整部书才算完满无缺。

     《玫瑰故事》中的溥家明,很像《笑傲江湖》里面的黄钟公。时代、经历自然大异,二人的气质,却是出奇的相似。

      亦舒《玫瑰的故事》,自有金庸的位置。书中庄国栋读《射鵰》不知多少遍,以至于几乎可以背下来(212页),当他回到香港登报寻找玫瑰,自然选择了金庸的 《明报》,居然很快就有回音,这里,亦舒可能跟星宿派门下弟子学了那么一招半式,给《明报》广告做起了广告,借罗振中之口,颂扬道:《明报》广 告,效力宏大!221页)
     
庄国栋、罗振中亟亟赶到《明报》社,看到一个中年人步入编辑室,长得方头大耳,神态威武,面容好不熟悉—— ”  221页)这个人,当然就是金庸。
     
至于那位接待庄、罗二位的瘦瘦高高,戴黑边眼镜222页)的明报人员,也应实有其人,亦舒在《明报》做记者时的旧同事,此人自供小姓蔡,却不是蔡澜,蔡澜给《明报》写稿,并不属《明报》机构。
   
《玫瑰故事》又说这位蔡先生口气像个诗人,那不奇怪,因为他本来就是诗人。
     
倪匡曾对蔡澜谈起过这位蔡诗人:
    
蔡澜一直在电影界混,一日突发奇想,想到《明报》弄个专栏玩一玩,找到倪匡。 倪匡面露难色……,解释:查良锒当他那张《明报》是性命是宝贝,尤其是那个副刊,一直以来,都死抱着不放。蔡诗人炎培不过是副刊校对,故此有个蔡校 书之誉。你要写《明报》副刊,真是难过登天。’” (沈西城《金庸与倪匡》)
   
《玫瑰故事》不仅拿金庸、蔡炎培做道具,也拿古龙小说(《三少爷的剑》)开涮。罗振中到伦敦见姐,大姐从书房走出来,三少爷来了吗?我装腔作势地站起来:三少爷来了,他的剑没来。’”199页)
     
古龙、亦舒行文确有相似处,都是几句甚至一句话自成段落,这种文体古龙使用在前,或许对亦舒有所影响,也不宜由此认定亦舒完全是在学步古龙,我甚至不相信 古龙亦舒采用这种行文方式只出于像许多人认定的骗稿费的唯一目的(一个人做一件事,很少出于单一的动机)。也许啊,古龙亦舒先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表 达方式,舍弃这一文体,则二人创作时,文思与文气都不畅顺。
   
《玫瑰故事》还用过一个洋典故,顺便在这里一说。她要来了,我怎么样面对她?(以沉默的眼泪)249页)出自拜伦诗《想从前我们俩分手》。金庸 的堂兄查良铮先生译为:如果很多年以后,/我们又偶然会面,/我将要怎样招呼你?/只有含着泪,默默无言。卞之琳先生译作:多年后万一在陌路,/偶 尔再相会,/我跟你该怎样招呼?/用沉默,用眼泪。



    
亦舒小说中,《玫瑰的故事》最光焰万丈,《风信子》最光怪陆离。
    
《风信子》是一大杂烩,小说中的季少堂,微带林语堂先生的影子;那位鲍船王,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包玉刚。同时,这部小说又糅合了《圣经·福音书》、蒋宋家族传奇以及《天龙八部》等等原素。

     《玫瑰故事》之所以会写到庄国栋熟读《射鵰》,因为这部小说的作者自从发现《射雕英雄传》到今日,匆匆数十寒暑,小学六年级开始,年年重阅 (亦舒《小说迷自白》)除《射鵰》而外,亦舒也熟读金庸其它小说,例如《天龙八部》。她的一篇小说(《刹那芳华》)的题目,就出自《天龙八部》回目(第三十五回,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天龙八部》与《风信子》,存在种种微妙的对应。宋家明对应慕容复,宋老夫人对应慕容博,宋榭珊对应王语嫣,宋总管的四个儿子(约翰、路加、马可、保罗)正对应慕容家族的四大家臣(公冶乾、邓百川、风波恶、包不同)。

    虽则有这么多微妙的对应,我也并不确认亦舒写作《风信子》一定想到了《天龙八部》。就算没有明确想到,但一个小说家熟读过的作品,仍自会在他她的创作中留下自己的影子。

复国,未必都错。赵宋是相对开明仁慈的皇朝,此时侈言复国,不仅失国数百年的慕容家族没有资格,即是由柴氏家族行来也缺乏正当性。然而,当故国处 于暴政之下,旧王孙复国的梦想与国民推倒暴政的愿望就完全可以合流。曾经,被灭的六国君主的后人,在推倒暴秦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无贡献的。
     
不生不死最堪伤,犹说扶馀海外王。同入兴亡烦恼梦,霜红一枕已沧桑。




  
亦舒一篇短文,记下她喜欢与乐意见到的人,包括二哥亦明。他的理智与能力,他的科学幻想小说,此文结尾极之简约,只有四个字,金庸。偶像。(亦舒《偶像君子艺术家》)
   
倪亦明(匡)与金庸平辈论交,他妹妹倪亦舒视金庸却在父、兄之间。

    亦舒前两天刚发的博文,又谈到我最爱听金庸讲他当年写雪山飞狐每月稿费七百港元的故事。她的小说、散文谈到金庸的地方很多,口气间很不把金庸当外人,也尊崇,也调侃。

 


 

   金庸倪匡都是为亦舒所敬佩的作家,却不是对亦舒创作影响最大的作家,他们至多可以排到四五名。

  我崇拜鲁迅,崇拜曹雪芹,崇拜张爱玲……”(《亦舒自述》)

    虽则亦舒崇拜张爱玲,也还时有不敬之辞,例如:爱玲女士曾说,抄她文字文笔的人不少,以致她猛然一瞧,仿佛是做梦时写的。抄她的人是极多,可是大都能青出于蓝,把三十年前的张爱玲时代化鲜明简化,……”(亦舒《阅张爱玲新作有感》)

   此论,鄙人断难苟同。我亦无意具体分析张氏与谁谁的文字好坏,先就认定:亦舒所言,逻辑不通。

   如果某人的文笔确为第一等,几十年内很难让人青出于蓝。出了一个青出于蓝的模仿者还非完全不可能,出了一堆人而大都能青出于蓝,纯粹胡扯!除非,这个被模仿的某人,自己的文笔就不是最好。
  
真正第一流的作品,只能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工业品如此,艺术品更如此。

   任何国家在任何一个时代,在文学所有的领域,大师统共没有几个。若是大家一样优秀,说明根本不优秀,没有真正的杰作。

   有朋友建议我多谈其他武侠作者,认为只有将武侠小说的整体成就抬高了,才有可能抬高金庸小说。可惜,我从来没有抬高的野心,哪有那样的大能啊。

   金庸小说,如是一流,必然远远超出前辈与侪辈。如其与许多人并肩,说明金庸及其他作者都高明有限。十五部作品立在那里,就是那样的高度,需要时间来确认,却不是哪一个论者能抬高或者拉低的。

 

                                                                                                                                  201111

   

 参见拙文:

谈谈倪匡、温瑞安所谈的金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b2330100c7o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