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念无需灌输

(2008-09-17 13:06:02)
标签:

杂谈

如今许多艺术家在本职工作之外还肩负一项重任,即艺术评论家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将作品转换成资产。相比之下,梁硕有些“动作迟缓”,自2006年从阿姆斯特丹回来之后,他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作品成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想在观众看完作品之前就把自己要表达的观念灌输给他们。

 

http://www.canvasor.com/club/images/works/2/2082-008.jpg

《家无处》窗帘布、丙烯、钢管。录像 2006 700x350x300cm
 

在位于使馆区西五街的C5Art画廊,我们见到了梁硕。从穿着打扮上看,你一定想不到他曾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雕塑老师,并在阿姆斯特丹有过两年的生活经历,而是像个刚从山里来到大城市的小伙子,表面上活蹦乱跳的同时,性格内向腼腆,并不喜欢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作品的内涵。

 

不对作品说三道四

 

这段时间,他将时常出没于C5Art,为的是筹备自己回国之后的个展。这次展览分两次进行,5月主要展出他在荷兰期间的几件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家无处》和《两封信》,以及《墨汁石膏粉》。

 

他虽然出身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但近些年最知名的两件作品《家无处》与《两封信》却都跟雕塑无关。这两件作品都是他在阿姆斯特丹完成的,前者是把自己包在17.5×3米的画卷中磕瓜子,而背后画卷的内容就是他家乡天津蓟县旁边的燕山,后者是把毛笔插在轮船马达上,抱着这个沉甸甸的东西在宣纸上写字。

 

我知道他一定不愿意在展览之前谈论作品当中所要呈现的观念,因此只让他讲了当时的创作过程。“在展《家无处》的时候,当地人都对嗑瓜子兴趣浓厚,因为在欧洲,瓜子的用途是榨油,而不是吃,我想在那里嗑瓜子会有一种冲击,于是从当地超市订了十几包‘恰恰香’,每天磕三小时,连着磕了五天。”然而在国内,磕瓜子的行为就不会像在荷兰时那样有冲击力,而他也并没透露自己这次所用的道具为何物,只能在展览时看看他有什么新花样。“至于《两封信》之前,我是想表达自残的愿望,刚好阿姆斯特丹这个多河道的城市到处都堆着废弃马达,于是就选择了它,放弃了之前尝试过的桌子和煤气罐,它们重量虽然差不多,但用马达写字更方便实现。”

 

至于《墨汁石膏粉》,也是他在荷兰期间的作品,“我写完《两封信》之后剩下很多墨汁,而我住的地方挨着石膏房,当时就想把这两样东西混合在一起看看是什么效果。墨汁和石膏粉虽然在存在方式上是差别很大的两种东西,一个是白的粉末,一个是黑的液体,但它们都来自石头。”

 

不过对他来说,在阿姆斯特丹期间收获最大的不是那些作品,而是淡化了对观念的依赖。原来的他喜欢在一个作品里灌输很多观念,让观念有着自圆其说的完整,现如今却更注重作品本身,不愿意对它们说三道四。

 

http://www.canvasor.com/club/images/works/1/2081-013.jpg

《简历》宣纸、墨汁 2005 134x70cm

 

笨人手里的传统工艺

 

6月的第二次展览包括梁硕的雕塑作品《痴望儿子常如此态》和《什么东西》,以及他目前正在创作的《这张纸消失了》,不过届时最吸引眼球的应该是《庙会购物》。这件作品分别以实物和录像的形式呈现,所记录的是他当时去河南淮阳赶庙会时对民间传统工艺品的探寻经过。

 

“四五年前,我突然喜欢上民间艺术的那些玩意,知道这东西只能在庙会上找到,于是上网查哪有庙会,到处去走。后来在淮阳发现大量遗留下来的民间艺术。有意思的是,其中的好东西是特纯朴、特笨的那些人做的,但他们却属于业内比较失败的人,因为这些人做东西不是为了让别人看着好,并非市面流行什么他就做什么,而是真的在传达民间工艺的信息。”

 

为此,他大量购买了这样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并拍摄了长达3小时19分的录像。这次展览,他会把其中的120件摆出来供人观赏,届时你要去参观的话,一定要小心,面积算不上大C5Art肯定会被这些小玩意儿弄得拥挤不堪,不一留神碰坏了哪个可是麻烦事。

 

http://www.canvasor.com/club/images/works/4/2084-003.jpg

《给老婆的信和给恋人的信》物品、录像 2005

 

Interview

 

很多艺术家会尝试用新的材料作为媒介去表达作品,在你的雕塑作品中会尝试哪些材料?

我尝试的材料都不新,没这方面的习惯。但我会尝试一些新的途径,比如前一段时间,我找来一张纸,就在上面写“这张纸消失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表达途径。

 

你认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吗?

这话不能这么说,应该说每个人有都可能是艺术家,只是有这个可能而已。艺术家是什么?是别人冠于它的,就把这样的人归类于艺术家,是社会分工的一个自然情况。但不管怎样你是一个“人”,你在做一个你所认为有价值的事,这价值是什么?你应该考虑的是这个,而不是说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该怎么做、我不是艺术家又该怎么做。它只不过是个词而已,是别人规定它的,为什么非得要给个规定呢?为什么要符合这个规定呢?其实我觉得一样东西艺术与否不重要,当我看到一个作品时,不管这是谁做的,主要关注这东西能不能让我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如果能,那我就对他感兴趣。

 

那你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这分几种情况。有时候是一种东西积累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表达出来。有时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尝试,比如我看着手里的可乐瓶,就想自己能对它做什么。有时候则是想强烈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过我总结的不太好,也许不止这些。

 

你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崇拜的人?以及向往的职业?

特殊癖好就是看黄色网站。崇拜的人一直没有。至于职业,我曾经有段时间觉得干什么都行,就是不搞艺术,但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发现自己没这个魄力。

 

我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我曾想把生活和艺术变成一个东西,虽然我现在发现这想法有问题,但还没有完全去除这种想法。这么做就是要非常彻底的,但这么做相当难。那样会把艺术里一切不靠谱的事都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你生活在社会里是很难的。如果你没心没肺可以,但你是个有感情的人,在乎你所伤害的人,所以做不彻底。

 

哪件作品让你花的时间最长?

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有些作品是断断续续做的,不是持续在做一件事。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在纸上写“这张纸消失了”这么几个字,我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此外我还要拍一系列和街道有关的照片,用相机把一条街上的细节记录下来,对于这个,我也不知道要做多长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